
總算知道為什么《東極島》沒有提前開點映了(le),以及首映場后為什么一水的媒體人(rén)都只聊工業(yè)和特效。因為這(zhè)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創(chuàng)作觀念極其落后(luò hòu)、技法異常平庸,同時把市場算計赤裸裸(chì luǒ luǒ)的擺在臺面上的工業(yè)垃圾。
本片(běn piàn)編導們不是浪費而是侮辱了這個(zhè ge)題材和故事,尤其是故事里的(de)中國漁民們。建議大家,有時間無妨(wú fáng)再看一遍紀錄片《里斯本丸沉沒》,有錢的話(de huà)再看一遍 《南京照相館》 也行。真沒(méi)必要把時間和金錢,浪費在這種(zhè zhǒng)既不尊重歷史,也不尊重受難者(shòu nàn zhě),更不尊重觀眾的爛片上。

《東極島(dōng jí dǎo)》的故事取材自歷史上發(fā)生的真實(zhēn shí)事件。作為一部故事片,觀眾不必苛求它(tā)所講述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要像(xiàng)紀錄片一樣“完全基于歷史事實”;應當允許主創(chuàng)(zhǔ chuàng)們有足夠想象、虛構和戲劇化的(de)改編空間。但是,這個空間是有邊界(biān jiè)的,不能背離核心事件的歷史真實性(zhēn shí xìng)和精神內核。
里斯本丸號沉沒,中國(zhōng guó)東極列島的漁民們,在自身極其(jí qí)貧困且很可能遭到日軍報復,要(yào)承擔巨大風險的情況下,毅然冒(mào)著風浪和日軍的襲擊,出海拯救(zhěng jiù)了眾多英軍戰(zhàn)俘,盡己所能地給予(jǐ yǔ)這些戰(zhàn)俘基本的生存庇護。
這一英雄(yīng xióng)壯舉的背后,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善良(shàn liáng)勇敢、舍己救人的大無畏精神,和高尚的(de)跨越國界的人道主義情懷。到了電影??中(zhōng),卻被編導扭曲和矮化成了(le)愚昧懦弱的漁民們在外來個人(gè rén)英雄的帶領下,由于屈辱和仇恨(chóu hèn),忍無可忍才起身反抗日軍,集體出海救人(jiù rén)。

本片在對營救事件的改編思路(sī lù)上,有三個令人費解的重大敗筆。
其一(qí yī),將虛構的屈辱和覺醒線前置于(zhì yú)真實的營救線;給人一種不(bù)受辱、沒有恨的中國人,就不會(bú huì)、也沒法營救戰(zhàn)俘的錯誤印象。影片(yǐng piàn)結尾打出字幕,說是要“獻給血??性(xuè xìng)的中國人”。我不知道主創(chuàng)們(men)是怎么理解中國人的血??性的(de),難道國人的“血??性”只能源于屈辱和(hé)仇恨,不能直接出自勇敢和善良嗎(ma)?

其二、將在地的集體英雄主義,讓(ràng)位于外來的個人英雄主義。片中朱一龍、吳磊(wú lěi)和倪妮這三個主要角色都是(shì)外來的,編導刻意的將他們和(hé)島上的漁民們區(qū)隔開:
對朱一龍(zhū yī lóng)跟吳磊是身份和空間的區(qū)隔(qū gé)——與“海盜”各居南北、老死不相往來;對倪妮是(shì)觀念上的區(qū)隔——女人??不能進祠堂(cí táng),不能出海。島上的漁民在這種區(qū)隔(qū gé)中,被刻畫成了是要被(bèi)“從天而降”的外來者/穿越者,教化和啟蒙(qǐ méng)的群氓。
相比《南京照相館》中對于“仁義(rén yì)禮智信”的文化自信,《東極島》里“有人落海(luò hǎi),一定要救”的古訓明顯式微、且(qiě)被邊緣化了。照相館里的每一個(yí gè)個體英雄,無論是警察、女演員還是郵差,都(dōu)是從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走出來的(de),觀眾相信在街頭的拐角處迎頭就(jiù)會碰上這樣的人。
東極島上率先(shuài xiān)挺身而出的個體,卻不被認為是(shì)這片土地和文化所能孕育的(de)。這無疑是對東極列島上的(de)漁民們一種莫大的侮辱。兩相比較(bǐ jiào),高下立見。

其三、強化和渲染了(le)日軍殘暴邪惡形象的同時,弱化了(le)英軍戰(zhàn)俘積極自救的力量。
在“里斯本(lǐ sī běn)丸沉沒”事件中真正和最主要(zhǔ yào)的受難者,是以英軍為代表的(de)盟軍戰(zhàn)俘們。這些戰(zhàn)俘在沉船前(qián)最絕望的生死關頭,展開了各種形式(xíng shì)的自救和互助行動,有很多令人感動(lìng rén gǎn dòng)的、可歌可泣的瞬間。
《東極島》里的戰(zhàn)俘(zhàn fú)們則完全淪為了故事的背景(bèi jǐng)板和工具人。自救行動被草??草??(cǎo cǎo)帶過,主要功能變成教吳磊說(shuō)英語,家就是“home”;剩下的就是等著(zhe)化身中國“海王”的朱一龍來拯救,集體(jí tǐ)高呼“chinese”交差完事。
導演在片中直接拍下(pāi xià)了日軍將英軍戰(zhàn)俘紐曼斬首,把(bǎ)帶血??的頭顱高高舉起的鏡頭(jìng tóu)。顯然他并不在乎,這個毫無必要、明顯(míng xiǎn)帶有消費和剝削意味的血??腥畫面(huà miàn),是否會給片尾接受采訪的戰(zhàn)俘(zhàn fú)后代們帶來二次傷害。
畢竟,比起受難(shòu nàn)場景被“工具化”的程度,我們中國人(rén)的祖輩們更慘。無論是被尖刀刺死(cì sǐ)的孩子??,被推下山崖的族長,還是(hái shì)被活焚的教書??先生,以及所有被無差別(wú chā bié)射擊的村民......這些直給的暴力場景(chǎng jǐng),意圖非常單一,就是為了激發(fā)銀幕外(wài)觀眾的憤怒情緒。

通過不斷堆砌這些(zhè xiē)令人血??脈僨張的畫面,來刻畫(kè huà)日軍與禽獸無異的殘暴形象,是(shì)最容易,也最省事的。然而,以此(yǐ cǐ)能揭示的法西斯和日本軍國主義罪行(zuì xíng),也永遠只能停留在最表面。
唯有(wéi yǒu)深刻呈現(xiàn)戰(zhàn)俘的絕望,漁民的救援(jiù yuán)才有重量,才能呈現(xiàn)出營救行動本身(běn shēn)的意義和價值。如果不能讓觀眾(guān zhòng),對被拯救方的絕望處境感同身受(gǎn tóng shēn shòu),體會到那種當中國漁民出現(xiàn)時(shí),“一道光打在臉上的感覺”。再(zài)怎么在技術上使力,也只能淪為超英爽(yīng shuǎng)片和抗日神劇,無法引起觀眾發(fā)自內心(fā zì nèi xīn)的共情,更別提思考了。

當一部(yī bù)電影??一股腦的想著給觀眾傳遞“昨日(zuó rì)之辱,今日之刃,血??債血??償”的情緒時(shí),實在不必假裝自己還很在意“打撈(dǎ lāo)真相”,要給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zhōng guó)故事。
不客氣的說,有方勵的(de)《里斯本丸沉沒》打板在前,管虎??和(hé)《東極島》的編導團隊,還能把這個(zhè ge)好故事拍成這個鬼樣子,應該(yīng gāi)引以為恥。光談技術和視效,是不足以遮羞(zhē xi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