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斷足女尸,從廢棄的排污池中(chí zhōng)被打撈起來。
陳建斌飾演的刑警隊長連海平(zhǎng lián hǎi píng)跳入污水,查看尸體的那一刻,銹跡斑斑的(de)工業(yè)廢墟與濕漉漉的罪案現(xiàn)場重疊——這個(zhè ge)畫面,幾乎預言了整部《暗潮緝兇》的(de)全部野心。它要講的,不僅僅是(shì)一樁命案,而是一個時代的挽歌。
旭日(xù rì)廠的廠歌還在回響:"鐵水(tiě shuǐ)蒸騰大海"??设F水早已冷卻,大海也(yě)變成了一潭死水。在這片曾經(jīng)朝氣蓬勃的(de)國營大廠廢墟上,陳卓導演用19集(jí)的篇幅,為我們解剖了一具不(bù)只屬于沈小舟的"尸體"——那是(shì)被時代碾壓過的個體命運,是(shì)理想主義的集體墳場。
讓我們先從(cóng)一個細節(jié)說起。連海平的兒子??說,讀(dú)大學掙錢真的不管用了嗎?這句(zhè jù)看似隨口的臺詞,卻擊中了當下(dāng xià)最痛的現(xiàn)實。有數(shù)據(jù)顯示,2025年高校(gāo xiào)畢業(yè)生達1179萬,創(chuàng)歷史新高,但57.8%的(de)本科生月薪低于6000元,僅7%"破萬"。編劇婁霄鵬(lóu xiāo péng)沒有回避這個問題,而是讓它成為(chéng wéi)整部劇暗流涌動的底色。
如果說《真探(zhēn tàn)》用宗教神秘主義包裝了美國南方的(de)罪惡,《東城夢魘》用女性視角重新審視(shěn shì)了小鎮(zhèn)謀殺案,那么《暗潮緝兇》選擇的(de),是更加貼地飛行的路徑——它(tā)不玩概念,不搞噱頭,就是老老實實(lǎo lǎo shí shí)地挖掘中國式懸疑的可能性。
陳建斌的(de)表演值得單獨拿出來說。他把連海平(lián hǎi píng)演成了一個"社交障礙"患者——永遠歪戴(wāi dài)著帽子,窩著肩膀,除了破案幾乎(jī hū)不開口。這種反類型的設(shè)定,讓(ràng)人想起北歐犯罪劇里那些性格古怪(gǔ guài)的探長。但不同的是,連海平的(de)沉默不是高冷,而是一種中年人特有的(de)疲憊。當他發(fā)現(xiàn)妻子可能牽涉進(jìn)案件時,那種痛苦和掙扎,陳建斌只用(zhǐ yòng)了一個干嘔的動作就表現(xiàn)出來(chū lái)——沒有眼淚,卻讓人喉嚨發(fā)緊。
與(yǔ)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若軒飾演的(de)石強鋒。這個熱血??新人警察,動不動就要亮(liàng)拳頭,渾身的勁兒沒處使。不同于以往(yǐ wǎng)師徒搭配中暴躁師傅與膽小徒弟(tú dì)的組合,新劇中年刑警連海平永遠(yǒng yuǎn)從容不迫,沒有太大的情緒起伏。一靜一動(jìng yī dòng),一老一少,構(gòu)成了全劇最有張力的化學反應(huà xué fǎn yìng)。
但真正讓《暗潮緝兇》區(qū)別于其他(qí tā)國產(chǎn)懸疑劇的,是它的"社會派(pài)"野心。它撕開了傳統(tǒng)刑偵劇"警匪(jǐng fěi)對立"的簡單圖景,將一具女尸沉入(chén rù)城市肌理的裂縫中——那里糾纏著(zhe)舊案陰影、資本博弈與體制痼疾。
三起(sān qǐ)看似獨立的斷足女尸案,實際上串聯(lián)(chuàn lián)起了整個社會的病癥:違規(guī)排污(pái wū)折射環(huán)保困局,網(wǎng)絡暴力引發(fā)道德危機(wēi jī),整容貸背后是消費陷阱,地下錢莊(qián zhuāng)則直指金融亂象。每一個案件,都(dōu)像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下中國的某個(mǒu gè)切面。
這讓人想起日本社會派(pài)推理的開山之作《點與線》。松本(sōng běn)清張當年用一起看似簡單的情殺(qíng shā)案,撕開了日本戰(zhàn)后社會的種種(zhǒng zhǒng)問題。而《暗潮緝兇》的野心,顯然也(yě)不止于講一個精彩的破案故事(gù shì)。它要追問的是:在這個急速(jí sù)變化的時代里,誰是真正的(de)兇手?是那個手持利刃的殺人犯,還是(hái shì)將人逼入絕境的社會結(jié)構(gòu)?
當然(dāng rán),這部劇并非沒有缺點。有觀眾批評(pī píng)它"保守過時",認為迷霧劇場連續(xù)兩部(liǎng bù)都失去了先鋒性。確實,如果與(yǔ)《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相比,《暗潮(àn cháo)緝兇》在視聽語言上顯得過于傳統(tǒng)(chuán tǒng),缺少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導演陳卓似乎(sì hū)更專注于扎實的敘事,而非(fēi)影像的實驗性。
但換個角度看,這種"保守(bǎo shǒu)"或許正是它的優(yōu)勢。在各種懸疑劇(xuán yí jù)都在比拼誰更會玩花活兒的(de)當下,《暗潮緝兇》選擇了最笨的方法(fāng fǎ):老老實實講故事,扎扎實實挖人性。角色不是上帝(shàng dì)視角!警察腳踏實地的找證據(jù),證據(jù)不斷(bù duàn)轉(zhuǎn)移,每一刻都是合理懷疑,又合理(hé lǐ)排除!
與近年來流行的"小鎮(zhèn)懸疑"相比(xiāng bǐ),《暗潮緝兇》雖然同樣選擇了舊工業(yè)區(qū)(gōng yè qū)作為故事背景,但它的關(guān)懷顯然(xiǎn rán)更加宏大。如果說《邊水往事》《雪迷宮(mí gōng)》講的是小地方的人情世故,那么(nà me)《暗潮緝兇》要呈現(xiàn)的,是整個時代(shí dài)轉(zhuǎn)型期的陣痛。
國際對比來看,美國的(de)《真探》系列以其哲學化的臺詞(tái cí)和宗教隱喻著稱,英國????的《神探夏洛克(xià luò kè)》則將推理游戲發(fā)揮到極致,日本(rì běn)的《相棒》用23季的長度記錄了(le)社會變遷。而中國的社會派懸疑劇,還(hái)在尋找自己的道路?!栋党本儍础返?de)嘗試雖然不夠完美,但至少提供了(le)一種可能:用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記錄這個(zhè ge)時代的暗流。
劇中有一個細節(jié)特別(tè bié)耐人尋味:旭日廠的前廠長岳紅兵"意外(yì wài)遇襲"導致人群騷動,直接觸發(fā)沈小舟(xiǎo zhōu)失蹤。一個意外引發(fā)另一個意外,一樁(yī zhuāng)罪案牽出另一樁罪案。這種蝴蝶效應式(shì)的敘事,恰恰呼應了"暗潮"這個片名(piàn míng)——表面平靜的水面下,早已暗流洶涌(xiōng yǒng)。
梁雪濤那句輕描淡寫的"開發(fā)暫停",讓百億(bǎi yì)地產(chǎn)項目與一起命案形成吊詭(guǐ)的因果關(guān)系。資本的邏輯與人命的(de)價值,在這里形成了尖銳的對立(duì lì)。這不禁讓人想起科恩兄弟的(de)《老無所依》——在那部電影??里,殺手的(de)冷酷只是表象,真正可怕的是整個(zhěng gè)社會價值體系的崩塌。
《暗潮緝兇》最精彩(jīng cǎi)的部分,恰恰是它沒有給出簡單(jiǎn dān)的答案。連海平和石強鋒追查的不(bù)只是兇手,更是每個人心中的"暗潮(àn cháo)"。那些被生活逼入絕境的人,那些(nà xiē)在時代夾縫中掙扎的人,他們(tā men)是受害者,但某種程度上,又何嘗不是(bú shì)加害者?
這讓我想起雷蒙德·錢德勒的(de)那句名言:"在這些卑鄙的街道上(shàng),必須走過一個并不卑鄙的人(rén)。"連海平就是那個"并不卑鄙的人(rén)",但即便是他,也無法獨善其身。當(dāng)妻子被卷入案件,當過往的秘密(mì mì)被揭開,他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這張巨網(wǎng)(jù wǎng)中的一部分。
如果要說這部劇最大(zuì dà)的遺憾,可能是它的結(jié)局。19集(jí)的體量,對于如此龐大的敘事野心(yě xīn)來說,還是顯得有些局促。很多線索的(de)收束略顯倉促,一些人物的動機交代(jiāo dài)不夠充分。這幾乎是國產(chǎn)懸疑劇的(de)通病——前面挖坑挖得興高采烈,后面填坑(tián kēng)填得手忙腳亂。
但瑕不掩瑜。在當下這個懸疑劇(xuán yí jù)泛濫的時代,《暗潮緝兇》至少做到了(le)兩點:第一,它沒有把觀眾當傻子(shǎ zi),每一個推理環(huán)節(jié)都經(jīng)得起推敲;第二(dì èr),它沒有回避現(xiàn)實,而是直面了這個(zhè ge)時代最痛的問題。
片尾,旭日廠的(de)廠歌再次響起。鐵水不再蒸騰,大海(dà hǎi)已經(jīng)干涸。但在這片廢墟上,連海(lián hǎi)平和石強鋒還在尋找真相。他們知道(zhī dào),暗潮之下,沒有人是清白的。但(dàn)正因為如此,追尋正義才更加可貴(kě guì)。
"人心向暖,不要失望。"這是劇集的(de)宣傳語。
在這個充滿暗潮的時代里(lǐ),這句話既是安慰,也是警醒(jǐng xǐng)。暗潮洶涌,但總有人在堅守。沉浮之間(zhī jiān),我們都在尋找那一點微光。
或許(huò xǔ),這就是《暗潮緝兇》想要告訴我們的(de):在暗潮中沉浮不可怕,可怕的(de)是失去尋找光明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