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想苛責(zé)一部動作片的文戲,覺得(jué de)挺沒必要的......畢竟動作片的評價(píng jià)重心應(yīng)該是場面,特效,動作。動作夠(gòu)爽,場面夠燃,邏輯別垮就行(xíng)。
但問題在于,當(dāng)動作本身并沒有(méi yǒu)特別精彩,對話戲又特別多的(de)時候,觀眾的注意力就只能被迫轉(zhuǎn)向(zhuǎn xiàng)那些冗長乏味的對話......
成片質(zhì)量,其實(qí shí)還行,動作戲含量還可以,情懷(qíng huái)也給到了,沒出大錯,但也(yě)沒出彩。
海底那場戲拍的其實(qí shí)很用心,但不知為什么,全程完全不(bù)緊張,沒節(jié)奏也沒驚喜;
最后飛機(fēi jī)那一段確實還蠻有張力的(de),但也只是達到了本系列的(de)基本要求而已。
但這可是將近三個(sān gè)小時的動作片,如果成片的觀感只是(zhǐ shì)“還行”,其實是有點失望的。更何況(gèng hé kuàng),劇情本身比較乏味,完全沒有足以支撐(zhī chēng)這種長度的張力。
動作戲如果不夠(bù gòu)強,文戲就成了一種折磨:
全片(quán piàn)充斥著大量機械化的對話,場場都(dōu)像例行公事,而且每次都是六七個人(rén)輪番說話,每人一句。內(nèi)容無非是:“必須(bì xū)找到某樣?xùn)|西,否則世界??就毀滅了(le)?!?阿湯哥拋出個方向,其他人像復(fù)讀機一樣(yī yàng)復(fù)述,最后來一個疑問句“?。课覀冋娴?zhēn de)要這么做嗎”,阿湯哥再堅毅地說(dì shuō)“對,我們正是要這么做”,走流程(liú chéng)、走程序。
信息密度幾乎為零,因為(yīn wèi)每次房間里人都特別多,一個(yí gè)人可以說完的話,要被拆成五六(wǔ liù)段詞,然后平均分配給房間里的每個(měi gè)人,所以每個人的發(fā)言都像(xiàng)空氣,感覺都沒什么必要性,有的時候(shí hòu)甚至感覺像是AI寫的,唯一的目標(mù biāo)是把任務(wù)流程講清楚,至于觀眾能(néng)不能共情、是否會記住,沒人關(guān)心(guān xīn)。
我看得時候真的有種強烈的(de)社交尷尬感:就像你被拉(lā)去一個人特別多的聚會,每個(měi gè)人都得象征性地說點什么(shén me),不說不行,但說什么也無所謂,嘴巴(zuǐ bā)一張一閉,社交KPI完成,沒人想聽,也(yě)沒人會記得你說了什么。如果實在(shí zài)想不到說什么,就用自己的話把(bǎ)別人的話復(fù)述一遍。
還有那個法國女性(nǚ xìng)角色,她的全部存在意義幾乎可以(kě yǐ)濃縮成一句話:“負責(zé)用法語把(bǎ)其他人說的英語復(fù)述一遍?!?,真的很(hěn)可笑......
感覺就是阿湯哥在提醒你:看(kàn),我們有國際角色喔,我們很全球化(quán qiú huà)喔——結(jié)果做出來的效果就是,超級(chāo jí)尷尬......
說真的,如果一部動作片既寫不好(bù hǎo)對白,也拍不好文戲,那還不如(bù rú)干脆像《瘋狂的麥克斯》或《疾速追殺(zhuī shā)》一樣,從頭打到尾來得痛快。這片要是(yào shì)能剪掉30分鐘,效果將會改天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