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We Talk》真是難得,將個體融入與身份認同(rèn tóng)處理得溫情而深刻。
影片沒有把(bǎ)健聽者當作觀眾代理,而是讓失聰者(shī cōng zhě)自己發(fā)聲、自己爭論;也不販賣廉價(lián jià)的勵志故事,而是用真實而殘酷(cán kù)的現(xiàn)實告訴我們「多元共融」向來不易(bù yì)。
三位主角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的(de)失聰者身份:佩戴人工耳??蝸、積極融入健聽(jiàn tīng)社會的進步主義者;捍衛(wèi)手語、堅持自己(zì jǐ)獨特身份的話語權(quán)實踐者;以及在兩者之間(liǎng zhě zhī jiān)追尋平衡、思索身份認同、找尋真實自我的(de)人。
影片巧妙地用潛水這一意象展現(xiàn)(zhǎn xiàn)他們的抉擇困境——選擇使用人工耳??蝸(ěr wō),融入健聽社會,就無法潛水,等于放棄(fàng qì)了大海;選擇使用手語,則只能從事(cóng shì)一些特殊工種,工作的場合也會(huì)受到限制。這種困境不僅真實,而且尖銳。
健(jiàn)聽者常常自以為是地強迫失聰者學習口語(kǒu yǔ)、禁用手語,以“融入主流社會”為名,剝奪(bō duó)少數(shù)群體的話語權(quán)。這種傲慢和加拿大(jiā ná dà)歷史上強制原住民接受再教育、某國(mǒu guó)現(xiàn)如今禁止蒙語、維語、藏語等進入課堂(kè táng)別無二致。甚至在推廣人工耳??蝸的活動(huó dòng)中,也企圖用字幕機取代手語翻譯員(fān yì yuán),完全忽略了有人想用手語發(fā)言(fā yán)的需求。
在如此不平等的權(quán)力(quán lì)關(guān)系之下,融入主流還是堅守自我?
三位(sān wèi)主角給出了自己認可的答案:一位(yī wèi)男主角借助科技幫助,幾乎與健聽者(tīng zhě)無異,外人已無法察覺他的失聰(shī cōng);另一位男主角則保持自我,用手語(shǒu yǔ)表達,潛水暢游海底;女主角選擇了人工(rén gōng)耳??蝸,同時也學習手語,從充當吉祥物(jí xiáng wù)的公司離職,成為一名手語助教,用(yòng)自己特殊的身份幫助更多人。
影片并(bìng)沒有傲慢地指摘哪種才是正確(zhèng què)選擇,而是無聲卻有力地尊重每(měi)一個個體的決定。
在優(yōu)績主義與(yǔ)精英主義橫行的今天,我們更需要(xū yào)反思所謂的“正?!?。健全人定義下的(de)正常就一定是真正的正常嗎(ma)?每個人是否都必須成為“正常”?我們(wǒ men)的努力??方向,從來不是消除差異,而是(ér shì)讓每個人都有權(quán)選擇自己的(de)表達方式和生活方式;從來不是將少數(shù)(shǎo shù)群體同化為主流,而是承認并擁抱(yōng bào)每個人不同而珍貴的存在。
今年(jīn nián)我在多倫多驕傲游行上,看到每個(měi gè)舞臺都配有北美手語翻譯,他們伴隨(bàn suí)著律動翻譯歌詞,如同舞者起舞。在(zài)觀眾區(qū)最前端,有一桌失聰者用(yòng)手語交流,與臺上的手語翻譯互動(hù dòng)。他們快樂而自信地用屬于自己的(de)方式享受這一切。
我想,這種美好(měi hǎo)并非僅屬于一個群體,它同樣存在(cún zài)于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之間(zhī jiān)。真正有力的未來,不是每個人都(dōu)被同化成「主流」,而是每個人都(dōu)擁有話語權(quán),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自然(zì rán)而堅定地表達:“看我今天怎么(zěn me)說!”
#看我今天怎么說 #thewaywe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