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ugene和Gladys第一次依偎一起時,對樓的(de)“哲學家”鄰居看著后者說Gladys讓我想起(xiǎng qǐ)了Spinoza,Spinoza是荷蘭十七世紀的哲學家,本是一名(yī míng)猶太人,卻因觀點不同被驅(qū)逐出(chū)猶太社群,被視為異端。他的哲學(zhé xué)主張“泛神論”,Deus sive Natura。上帝即自然。他強調(diào)人(rén)的自由、情感與理性統(tǒng)一,反對宗教(zōng jiào)權(quán)威對個體的束縛。在基督教傳統(tǒng)(chuán tǒng)中,他這種無神論者被視為異教徒。
鄰居(lín jū)還提到Joy as a power of existence。什么意思呢? 我認為這里(zhè lǐ)指喜悅不是短暫的情緒,而是生命(shēng mìng)持續(xù)存在、擴張、綻放的動力。用這句(zhè jù)話來描述她,是在賦予她(tā)一種異端卻高貴的生命力。她不(bù)需要外界救贖,無論是Eugene還是男情人,而是(ér shì)內(nèi)在生成力量。
在“阿富汗日”,Eugene拿走了(le)Balzac的書??以及一個店長說的“阿富汗人(ā fù hàn rén)很愛??的唱片”;在河邊和一個(yí gè)男性散步時她說想創(chuàng)造一個(yí gè)Eden from within; for a world of fraternity and sistership。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一幕教堂的景(jǐng),猜測應(yīng)該是利摩日以天主教為主體(zhǔ tǐ)教堂的圣艾蒂安主教座堂教堂。
Eden來源于《創(chuàng)世紀(chuàng shì jì)》,是基督教/猶太教傳統(tǒng)的意象,在法國(fǎ guó)社會對應(yīng)的是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de)樂園想象。fraternity and sistership即圣經(jīng)中“弟兄姐妹”的(de)概念。由此推測Eugénie 的宗教信仰應(yīng)當是基督教(jī dū jiào)下的天主教,或至少是生活在(zài)天主教文化框架下的世俗化信徒。

我(wǒ)對一個鏡頭印象很深刻,她在(zài)自己兒子??生日那天給好友送了(le)一件自己做的以黑色為主體(zhǔ tǐ)紅色為輔助的裙子,在幫Gladys試(shì)裙子的時候,Gladys在看鏡子里的(de)自己,而Eugene眼神包含柔情地看著Gladys。結(jié)合(jié hé)片中其他關(guān)于les的暗示,我一直以為(yǐ wéi)她對這位好友不單單是簡單的友情(yǒu qíng)。所以她最終對Gladys的殘忍行徑非常(fēi cháng)令人措手不及。產(chǎn)生犯罪意圖的導(dǎo)火索很(hěn)淺顯,就是自己送給好友的裙子未(wèi)被好好珍惜。Spinoza曾在自己的《倫理學(lún lǐ xué)》一書??中講到“如果一個人開始(kāi shǐ)憎恨他愛??的對象,以至于他的(de)愛??完全熄滅了,那么在其他條件(tiáo jiàn)相同的情況下,他對這對象(duì xiàng)的仇恨將比他從未愛??過他(tā)時更大,他的仇恨將與(yǔ)他以前的愛??的強度成正比?!碑?dāng)自體核心的愛??已經(jīng)被轉(zhuǎn)化為(wèi)報復(fù)的動機時,激情犯罪就成了(le)她摧毀傷害自體的肇事者,以及試圖(shì tú)修復(fù)自體的載體。
在Lanny這本小說里(lǐ),我曾記下一句筆記“救贖不是基督教(jī dū jiào)的博愛??”。
那什么是基督教的博愛??(bó ài)呢?應(yīng)該是要求人去超越本能的(de)愛??(親情、愛??情、友情),追求一種神圣的(de)愛??。而后者根本上來說就是極端(jí duān)理想主義的幻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在(zài)社會普遍世俗化的當代,天主教強調(diào)的(de)“仁愛??、寬恕”越來越難與當代法國的(de)世俗社會、移民問題、社會不平等相契合(qì hé)。基督教應(yīng)該是處于一種逐漸衰落無法(wú fǎ)自洽這樣的狀態(tài)。但基督教徒走不出他們(tā men)自己認定的這種“偽善”的博愛??,而(ér)被他們否定的異教徒,這種被主流(zhǔ liú)宗教視作“異端”的力量,反而真正介入(jiè rù)并完成了“救贖”,成為了救世主的(de)角色,完成了一種倒置。
兩位女主正好(zhèng hǎo)映射了基督教信徒和異教徒之間的(de)一種對立。很有意思。Eugene 對真善美極度渴求(kě qiú)的“追求”其實是無法自洽的偽善(wěi shàn),最后演變成殺戮。其實這不難想見,因為(yīn wèi)當“真善美”被升格為唯一的“神(shén)”,凈化“雜質(zhì)”就成了合理的暴力(bào lì)。
對個人的啟發(fā)就是接受不完美(wán měi),接受現(xiàn)實生活的無為和瘋狂,否則容易(róng yì)偏執(zhí),走向歧路的同時還自圓其說。
還有(hái yǒu)幾個有趣的點是
1、Eugene手法嫻熟地不像(dì bù xiàng)第一回。她兒子??一猜就猜到他(tā)媽在丟什么了估計也不是(bú shì)第一回面對他媽干這種事情。她兒子??(ér zi)是黑瞳孔黑頭發(fā),而她是典型(diǎn xíng)白人長相,結(jié)合她自己的社會身份(shēn fèn)和信仰,估計她兒子??是領(lǐng)養(yǎng)的(de)。
2、對面的鄰居在Gladys出現(xiàn)之前都沒見(méi jiàn)過她很開心??過,她在和(hé)同伴散步時自稱“自己知道自己的(de)追求在他們眼里可能是笑話”。在(zài)最后鏡頭里處理完骨灰提醒同行(tóng háng)穿上工作服時,也被對方嘀咕(dí gū)是pain(a bothersome annoying person; a source of unhappiness). 都暗示著她在這個社會實際上(shí jì shàng)是一個非常孤單的個體。她的(de)價值觀早已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和她(tā)在pub上一個人跳的過時的(de)舞蹈一樣。
3、Gladys在扯掉她兒子??口罩的(de)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做任何(rèn hé)事情都不會怎么樣,就算死亡也不會(bú huì)怎么樣,it‘s alright.”。在真正被朋友傷害時她(tā)微笑坦然地面對死亡的來臨。她(tā)對生命的坦然和允許一切的(de)包容和Eugene“博愛??”的信仰形成了鮮明(xiān míng)的對比。這種處理在刻畫出邊緣群體(qún tǐ)內(nèi)部連接的脆弱性的同時,對什么(shén me)才是真正的博愛??打了一個(yí gè)問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