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D影院訊 近年,亞裔題材劇集在北美(běi měi)影視界愈發(fā)流行。
網飛和Apple TV+這兩大流媒體(liú méi tǐ),便推出了《怒嗆人生》《彈子球(qiú)游戲》這類口碑與人氣兼具的(de)亞裔劇集。

這類劇不同于《魷魚??游戲》《甜蜜(tián mì)家園》等全亞洲面孔的類型爽劇(shuǎng jù),而是旨在從亞洲與美國的文化(wén huà)融合與沖突角度,呈現(xiàn)亞裔群體在(zài)當下和歷史中的生存狀態(tài)。
近期(jìn qī),“黃暴臺”HBO和“制片新貴”A24,便聯(lián)手推出了(le)一部同類劇集《同情者》。

這部雙面間諜???題材(tí cái)劇集,由戛納最佳導演樸贊郁執(zhí)導,上線(shàng xiàn)一集后,卻面臨口碑爭議。
IMDb7.4分、爛(làn)番茄新鮮度87%、MTC專家評分78,國內評分7.9,成績不算(bù suàn)突出。
《紐約日報》給出“精彩、令人不安、有趣”的評價(píng jià);《時代周刊》盛贊本劇充滿活力,大膽并富有野心(yě xīn),完美匹配原著氣質。
但《紐約客》等(děng)媒體也指出,本劇表達方向過多,缺乏(quē fá)真實感等。

劇集主角為越南裔,樸贊郁(pǔ zàn yù)是韓國人,韓國導演拍越南間諜???(jiàn dié),本身便已是話題。
從原著到(dào)劇集
“我是個間諜???、潛伏者、特工(tè gōng)和雙面人。”
《同情者》的原著和劇集(jù jí),都以這句定性主角的自白開篇(kāi piān)。

故事背景為1970年代的越南戰(zhàn)爭,參戰(zhàn)方為(fāng wèi)北越、南越、美國。
北越由社會主義陣營支持(zhī chí),南越由資本主義陣營支持。
主角是北越(běi yuè)人,長期潛伏于南越,深得南越將軍(jiāng jūn)信任。
整個故事由主角第一人稱的自我(zì wǒ)剖白構成,因此他沒有名字。

1975年,越戰(zhàn)(yuè zhàn)結束前夕,北越即將獲勝,美國敗出(bài chū)。
主角隨南越將軍逃至美國,在將軍(jiāng jūn)反攻西貢的美夢中,開始了戰(zhàn)爭(zhàn zhēng)余煙如影隨形的美國生活。
原著作者阮(ruǎn)清越,同樣是在1975年隨家人逃至(táo zhì)美國。那一年,他僅4歲。
現(xiàn)任美國南加州(nán jiā zhōu)大學教授的阮清越,參考了大衛(wèi)·巴特勒(bā tè lēi)《西貢陷落》、拉里·恩戈爾曼《雨前的淚水(lèi shuǐ)》等歷史文獻。
在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寵兒(chǒng ér)》小說語言、導演科波拉《現(xiàn)代啟示錄》電影??(diàn yǐng)風格的影響下,結合自己久遠的(de)越南記憶,寫出了這部長篇首作(zuò)。

阮清越
被拒稿13次后,終于得以出版(chū bǎn)的《同情者》,一舉拿下普利策小說獎、美國(měi guó)優(yōu)秀亞太裔小說獎、麥克阿瑟天才獎(jiǎng)等各大獎項。
樸贊郁注意到這本小說(xiǎo shuō),源自以色列制片人尼瓦·菲克曼(張曼玉戛納(jiá nà)封后之作《清潔》制片)的推薦。
曾以電影??(diàn yǐng)《斯托克》(《越獄》主演溫特沃什·米勒編?。┑?děng)作試水好萊塢的樸贊郁,一直鐘情間諜???(jiàn dié)題材。


從《斯托克》到《女鼓手》,樸贊郁服裝(fú zhuāng)及構圖的統(tǒng)一
項目初期遭遇頗(pǒ)多投資障礙,隨著《分手的決心》在(zài)戛納奪獎,及小羅伯特·唐尼作為主創(chuàng)(zhǔ chuàng)(演)之一加盟,《同情者》的制作推進變得(biàn dé)順利。
最終,侯宣德(《星際牛??仔》真人版)、吳珊卓(wú shān zhuó)、弗雷德·阮等亞裔演員出任主演。
劇集攝影(shè yǐng)則由《分手的決心》《南漢山城》等片(děng piàn)攝影金智龍操刀,音樂由《老男孩??》《新世界??(xīn shì jiè)》等片配樂者曹英沃負責。
電影??級表現(xiàn)(biǎo xiàn)
《同情者》共7集。
據(jù)悉,前3集由樸贊郁執(zhí)導(zhí dǎo),后4集交棒給《上帝之城》(2002)導演費爾南多(fèi ěr nán duō)·梅里爾斯、劇集《黑帆》第一季(2014)導演馬克·穆登(mù dēng)。

影史經典《上帝之城》
這樣的陣容(zhèn róng),保證了《同情者》的電影??級呈現(xiàn)。
第(dì)1集的故事,發(fā)生在1975年冬天的(de)西貢。
主角(侯宣德 飾)作為南越將軍(jiāng jūn)最得力的副手,和美國中情局駐越特工(tè gōng)克勞德(唐尼 飾),共同審訊一名北越(yuè)女特工。

將軍的人從女特工身上,搜(sōu)出一份“南越秘密警察名單”,顯然,這份名單(míng dān)是由一名間諜???提供給北越人(rén)。
那么,名單提供者是誰?
對擁有上帝(shàng dì)視角的觀眾而言,答案很明顯。
女特工(nǚ tè gōng)拒不開口,因此遭遇了嚴酷刑訊(xíng xùn)。
此時,北越即將攻占西貢,將軍不得不(bù dé bù)讓主角遴選合適人員,同自己一起(yì qǐ)“撤退”至美國,以待反攻之機。

從首集(shǒu jí)劇情可以窺見本劇口碑爭議的原因(yuán yīn)所在。
即劇集提供的情節(jié)信息不算(bù suàn)豐富,或者說對不熟悉西貢陷落的(de)觀眾而言,背景交代不足。
同時,將在(zài)劇中分飾四角的唐尼,也因3月份(yuè fèn)在奧斯卡頒獎禮上的爭議行為,敗(bài)了本劇不少好感。

在上臺領獎時(shí),唐尼直接無視了為他頒獎的(de)關繼威(至少表面如此),而關繼威的亞裔(yà yì)身份,讓此事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jiāo diǎn)。
如今他重磅主演一部亞裔劇集,自然(zì rán)頗為諷刺。
若拋開這些因素,《同情者》在(zài)藝術表現(xiàn)上,則完全是電影??級(jí),非常契合原著用語凝練、畫面精彩的(de)敘事氣質。
色調上,《同情者》在古典華麗(huá lì)中隱藏傷痕與頹敗,是樸贊郁自(zì)《老男孩??》《小姐》《分手的決心》等作以來(yǐ lái),始終延續(xù)的風格。
比如將軍豪宅??中(zhōng)的插花,馥郁繁密之中又有火焰(huǒ yàn)燒灼般的黑色邊痕;

又如逃離西貢(xī gòng)時經過的街道,斷壁殘垣之間還殘留(cán liú)生動的電影??宣傳展板……

達米亞諾斯為(wèi)1921年生的希臘電影??人
色調之外,樸贊郁(pǔ zàn yù)展現(xiàn)了自己嫻熟的藝術轉場設計(shè jì)。
一集之中,畫面從電話撥盤轉至汽車??輪胎(qì chē lún tāi)(圓)、從手術燈轉至攝影燈(長光(zhǎng guāng))、從香煙火轉至照明彈(短光)……
此外,劇中(jù zhōng)技術一流的閃回鏡頭、以唐尼鼻唇之間(zhī jiān)的細汗刻畫越南熱帶季風氣候等,都(dōu)從不同層面展現(xiàn)了樸贊郁不俗的(de)導演功力。

放大圖片,可看見唐尼臉上(liǎn shàng)的汗珠
值得一提的還有音樂。
女特工被(bèi)審訊時那尖銳、短促的演奏,非常(fēi cháng)的曹英沃,令人瞬間回到《分手的決心(jué xīn)》中湯唯所飾角色清洗血??案現(xiàn)場的驚悚(jīng sǒng)一幕。
內蘊同樣不輸
同原著一樣,《同情者(tóng qíng zhě)》劇版整體采用倒敘模式,開篇主角即(jí)已被捕,他將在回憶中梳理(shū lǐ)雙面間諜???人生。
在這過程中,他(tā)在越戰(zhàn)及之后美國生活中所(suǒ)感受的一切,都被娓娓道來。
首先是(shì)美國流行文化、尤其是電影??與音樂(yīn yuè),對一個身份復雜的越南人的暈染(yūn rǎn)。
樸贊郁在劇中設置了密集的迷影(mí yǐng)元素。
比如克勞德是資深影迷。
法國導演(dǎo yǎn)賈斯特·杰克金成名作《艾曼紐》(1974)、美國導演(dǎo yǎn)邁克爾·溫納犯罪片《猛龍怪客》(1974)等,都(dōu)深得其心。

《艾曼紐》
1970年代美國動作影星查爾斯(chá ěr sī)·布朗森,則是克勞德的電影??偶像(ǒu xiàng)。
中情局和南越聯(lián)合審訊女特工的地點(dì diǎn),也被選在電影??院,審訊現(xiàn)場還(hái)被布置成銀幕場景。
劇內審訊時(shí)的音樂,則選用了奧斯卡最佳配樂(pèi yuè)獎得主赫比·漢考克(《午夜旋律》,1986)的作品。

“電影??(diàn yǐng)”是《同情者》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或許(huò xǔ)源于阮清越對電影??的癡迷。
比如(bǐ rú)原著中的兩場強暴。
一場發(fā)生在(zài)好萊塢導演(將由唐尼飾演)拍攝的(de)越戰(zhàn)題材片《村莊》中,一場發(fā)生于(yú)現(xiàn)實中一間名為“電影??放映室”的審訊(shěn xùn)室。
《村莊》中,北越男人??強暴了(le)南越女人??;“電影??放映室”中,南越男人??強暴(qiáng bào)了北越女人??。
陣營不同,惡行無異,都(dōu)是在控訴戰(zhàn)爭對人的恐怖(kǒng bù)異化。

電影??之外,樸贊郁還在劇中大量(dà liàng)植入美國搖滾樂隊War(1969年成立)、50年代放克(fàng kè)音樂先驅艾斯里兄弟樂隊、歌手德爾·香農(xiāng nóng)等創(chuàng)作者的音樂。

主角唱的歌是War1975年(nián)發(fā)行的名曲《Low Rider》
這些美國風格濃郁的(de)影音,在紛亂越戰(zhàn)的背景下,對(duì)主角的歸宿感形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yǐng xiǎng)。
比如他的朋友、北越同志曼(màn),便在酒杯光影中對他說(shuō):你在夢里說的是英語,你(nǐ)熱愛??美國,承認吧。
樸贊郁在首集結尾(jié wěi),用了一個非常具象的行為,來(lái)呈現(xiàn)主角這種潛藏情感。
逃離西貢的(de)夜晚,主角同將軍一家在北越的(de)轟炸中,狂奔向即將起飛的客機(kè jī)。
主角的朋友邦的妻兒在轟炸(hōng zhà)中喪生,邦痛苦地沉溺在現(xiàn)場,主角(zhǔ jué)卻撇下邦朝客機狂奔。
那種在(zài)戰(zhàn)爭余韻中飛向美國的心情已(yǐ)呼之欲出。
然而他突然停在邦和(hé)客機中間,如同停在滿目瘡痍的越南(yuè nán)和現(xiàn)代鮮活的美國之間,仿似一個(yí gè)必須凝神的頓點思考。
最終,他選擇(xuǎn zé)了美國,選擇了那個他“迷戀又(yòu)排斥”的不確定未來。
對家鄉(xiāng)的(de)復雜情感,在《同情者》中進一步被具象(jù xiàng)為對母親的情感。
劇中,客機座位(zuò wèi)有限的情況下,一名南越警察帶走(dài zǒu)了母親、留下了女兒??,他的理由(lǐ yóu)是“孩子??可以再生”。
小說中,南越女人??(nǚ rén)被強暴時,她在恐怖的暴力(bào lì)和噴薄的血??液中不斷慘叫:媽媽??(mā mā)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媽??!
可見(kě jiàn)在《同情者》中,母親的形象,非常符合(fú hé)亞洲文化中她們極具心理慰藉和(hé)精神保護的一面。
母親是超越故鄉(xiāng)(gù xiāng)、國度和后代的深厚存在。

后續(xù)劇情(jù qíng)中,《同情者》還將重點呈現(xiàn)亞裔題材(tí cái)慣有的種族和文化沖突話題。
這種沖突(chōng tū),既來自美國,也來自在美國的(de)越南人。
正如阮清越曾說,部分越南(yuè nán)青少年會在美國恐嚇越南裔群體(qún tǐ),這種行為被稱為“本土入侵”(home invasions)。

無獨有偶,另(lìng)一位美籍越裔作家王鷗行在小說《大(dà)地上我們轉瞬即逝的絢爛》(也將被(bèi)影視化)中,同樣寫到越南人之間(zhī jiān)因美國文化滲透而產生的沖突(chōng tū)。
比如主角的母親因有美國生活經歷(jīng lì),便被鄰居小孩用勺子刮胳膊(gē bó),他們邊刮邊說:把她身上的(de)白(膚色)刮下來,把她身上的白(bái)刮下來!
以上種種,讓《同情者》的主角最終(zuì zhōng)經歷了一場相當殘酷的審訊。
這場(zhè chǎng)由阮清越研究了多部刑訊著作(zhù zuò)才寫出的終極審訊,如同《竊聽風暴(fēng bào)》與《一九八四》的驚懼合體。
作者:縣豪(xiàn há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