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fā)公眾號:墨一的電影??漫聊(màn liáo)
看到這部電影??的第一幕,我瞬間就(jiù)想到了 2021 年的《全職》和去年的(de)《蘇萊曼的故事》。
我非常喜歡《全職》《蘇萊曼(sū lái màn)的故事》《夜班》這三部影片,這三部(sān bù)影片在我看來是近幾年真正在描摹底層(dǐ céng)人群的電影??,而且拍得非常有(yǒu)紀實感。
時長不長,但敘事流暢干凈(gān jìng),讓人一下就能沉浸下來、看(kàn)進去,這是檢驗一部電影??的好標準(biāo zhǔn)。
先說說這三部電影??我最喜歡(xǐ huān)的幾個共同點:
第一是色彩元素的(de)使用,即 都使用了一種 “克萊因藍(lán)” 般的藍作為影像主元素。
這種藍色(lán sè)天然地帶著 一種孤獨、沉靜、憂郁、悲傷(bēi shāng)、冷峻、克制的美。
我非常喜歡這種(zhè zhǒng)藍色,我總覺得這個藍色里藏(cáng)著許多故事:人類的、動物的、社會(shè huì)的、世界??的、個人的、宇宙的等等(děng děng),好像那藍色里藏著億萬星空(xīng kōng)。
無需過多言語,只是看一眼就會(huì)喜歡上。我現在買衣服也會(huì)經常選這種藍色,真的很搭。
影片(yǐng piàn)開場,一件件藍色護士服被不斷運輸,那(nà)是一個又一個的護理師,以及(yǐ jí)一個又一個和林德一樣的人(rén)。
她全程幾乎都穿著這件藍色短袖(duǎn xiù)和外褲,搭配她的發(fā)飾和臉部(liǎn bù)柔光,顯得非常干凈、整潔、立體。
看著她(tā)穿著這件藍色短袖取藥??、打針、巡視病房(bìng fáng)、檢查病人、和病患聊天、提供情緒價值(jià zhí)、教育新來的護士,莫名地會有種解壓(jiě yā)感。
《全職》里,主角朱莉也有一件(yī jiàn)藍色外套,就是7D影院詞條上的第一張(dì yī zhāng)海報,她穿著藍色外套,不斷地往返(wǎng fǎn)于巴黎的酒店和鄉(xiāng)下,趕著公車(gōng chē),那種疲憊感瞬間會透出屏幕。
《蘇萊曼的(de)故事》里,蘇萊曼始終帶著那個藍色(lán sè)的帽子和外套,利用朋友的身份(shēn fèn)送外賣、賺一點錢,再利用很少(hěn shǎo)的時間去背誦自己那虛構的(de)移民故事來欺騙移民官。
藍色在(zài)三部電影??中成為了表達及傳遞(chuán dì)情緒的介質:
它是法國母親在(zài)生活奔波中、往返遙遠兩地的疲憊(pí bèi)外套
它是幾內亞偷渡人群在巴黎(bā lí)努力??存活的生存記憶
它是瑞士(ruì shì)夜班護士身上最明亮也最平靜(píng jìng)的色彩,代表著無數醫(yī)護人群的(de)辛勞
顏色在這三部電影??里,也(yě)是一種對現實狀態(tài)的投射。
那(nà)一抹藍色沉靜而憂郁,蘊藏著 2020 年(nián)疫情爆發(fā)后全社會的情緒狀態(tài):疲憊(pí bèi)與無力。
第二個共同點,是攝影和調色(tiáo sè)的使用都比較統一而克制。
三部(sān bù)電影??除了在人物服飾上使用藍色(lán sè),其實在整體的攝影和調色上(shàng)也有著一種憂郁的氣質。
《蘇萊曼的(de)故事》里,影片整體其實都偏向藍色(lán sè),尤其是他的帽子和衣服,飽和度(bǎo hé dù)極高,在一些白色、淺色的環(huán)境中(zhōng)很容易就能看出來。
而在(zài)夜晚,那種偏藍色的攝影和調色(tiáo sè)又增強了他身上的悲慘氣質(qì zhì),讓人時刻揪心??粗跇堑?lóu dào)沒地方睡??時和女友聊天,看著他(tā)面對移民官時的情緒崩潰,畫面其實(qí shí)幫助人物展現了更多情緒和(hé)意蘊。
《全職》里的色調沒有《夜班》和(hé)《蘇萊曼的故事》那么偏藍,但在一些(yī xiē)窗戶鏡頭、衛(wèi)生間鏡頭、大街上攔車鏡頭(jìng tóu)里,都能看出來調色在往(wǎng)藍色上偏。
只有在結尾母親找到(zhǎo dào)工作,以及《蘇萊曼的故事》里蘇萊曼從(cóng)大樓出來看向夕陽時,兩部電影??(diàn yǐng)才為數不多地從畫面中滲出一些(yī xiē)溫暖的陽光,只是那一點,就彌足珍貴(mí zú zhēn guì)。
對攝影的克制、對調色的克制(kè zhì),就體現在這里:
對現實描摹得(dé)越貼近真實,結尾的那一抹陽光(yáng guāng)才來得更加珍貴、更打動人心。
第三個(dì sān gè)共同點在于結構上。
《全職》88 分鐘,《蘇萊曼的(de)故事》93 分鐘,《夜班》92 分鐘,敘事長度幾乎都(dōu)控制在 90 分鐘左右。
而且看下來流暢(liú chàng)、工整、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所有的劇情(jù qíng)都為人物服務。雖然是單線敘事(xù shì),但勝在故事扎實,而且人物設定貼近(tiē jìn)現實,觀眾自會代入。
好的電影??(diàn yǐng)不會拖泥帶水,每一個畫面都有其(qí)意義:可能是導演的私心,可能是(shì)給觀眾的留白思考,可能是演員(yǎn yuán)的臨場發(fā)揮、突然靈光乍現 —— 所以能引人(yǐn rén)看下去。
最后,來聊聊《夜班》這部電影??(diàn yǐng)本身。
其實整體上來講,影片似乎也(yě)沒什么大起大落和情緒爆發(fā),但就是看得(kàn dé)很沉浸。
一方面是影片采用了近乎(jìn hū)白描的手法展示一個護士的夜班(yè bān)狀態(tài),一方面是攝影調色的統一。
場景(chǎng jǐng)雖然幾乎固定在病房和過道(dào)之間,但幾乎每一個病房都有(yǒu) 1-2 個病人和她產生交流,并通過(tōng guò)林德的護理、檢查動作讓觀眾了解(liǎo jiě)其病情的嚴重程度;
而過道(dào)則像是不同病房和故事的 “通道(tōng dào)”,每一個紅燈亮起、每一個在(zài)過道上遇到的人,都可能(kě néng)會發(fā)生一小段故事,為電影??賦予(fù yǔ)血??肉 —— 這是整個團隊尊重真實、記錄真實(zhēn shí)產生的作用。
這部電影??的一鏡到底(dào dǐ)也極多:林德拿著儀器進(jìn)病房、在樓道快步走、在藥??物間(jiān)取藥??、照顧病人、和病人說話等劇情(jù qíng),都有一鏡到底的使用。
前幾年(jǐ nián)張藝謀導演曾有段關于一鏡到底(dào dǐ)的訪談,因為太過抽象被網友拿來(ná lái)惡搞二創(chuàng),但也能看出來很多(hěn duō)導演對一鏡到底確實有些執(zhí)念。
其實(qí shí)無論是剪切也好、一鏡到底也好,只要邏輯(luó jí)自洽、劇情完整,怎樣都沒關系,沒必要(bì yào)非得糾結一鏡到底的形式。
而在(zài)本片中,一鏡到底雖多,但完全不(bù)搶戲、不炫技,所有的拍攝都是(shì)為了展現林德在夜班時的忙碌(máng lù)狀態(tài),展現這樣一個人在一家醫(yī)院(yī yuàn)里的情緒變化和工作狀態(tài)。
可以(kě yǐ)明顯看出:她剛上班時的情緒(qíng xù)樂觀而自信;隨著病患和突發(fā)事故(shì gù)不斷增多 —— 有人想要止痛藥??、有人想吐(tǔ)、有人想要知道自己病情進度、有人情緒(qíng xù)臨近崩潰、有人空虛孤獨 —— 這些事情逐漸(zhú jiàn)失去掌控,她的電話不斷在響(xiǎng),她的實習生艾米莉總也無法幫(bāng)她分擔,她的怒氣、無奈、絕望感在(gǎn zài)逼近臨界值。
在觀看這些畫面時,一鏡(yī jìng)到底其實起到了很好的 “狀態(tài)(zhuàng tài)展示” 作用:鏡頭以一種 “觀察者” 的身份(shēn fèn)在拍攝,在不打擾人物的前提(qián tí)下記錄 —— 這就是影片看下來非常(fēi cháng)流暢工整的原因。
鏡頭不喧賓奪主,尊重(zūn zhòng)故事自然發(fā)生,電影??就自然了。
看到(kàn dào)影片中段,我突然想起這幾年陪(péi)老爸住院的時候。很多護士的狀態(tài)(zhuàng tài)其實和林德差不多,只是可能沒有那么(nà me)夸張和緊湊,但日常節(jié)奏大致相同。
我(wǒ)在 2022 年和 2025 年年初都陪老爸(lǎo bà)住院過,感受到的醫(yī)院氛圍其實(qí shí)是差不多的 —— 尤其是今年年初,老爸心臟(xīn zàng)難受,大年初六我陪著他(tā)去醫(yī)院,因為正值春節(jié)假期,我們那棟心血??管(xīn xuè guǎn)內科樓大概只有 3 個護士和 1 個(gè)醫(yī)師,但病患每天都在增加。
我(wǒ)老爸的情況不算嚴重,所以我能相對(xiāng duì)輕松點,可以經常出去走走,也有(yǒu)更多時間去觀察醫(yī)院和病房(bìng fáng)里的流動狀態(tài)。
護士的狀態(tài)相比(xiāng bǐ)影片里的女主可能 “平淡” 一點:更(gèng)多是一種平和,很少有劇烈的(de)情緒變化,甚至有點 “麻木” 的感覺 —— 不是(bú shì)太熱情,也不是太冷漠。
如果往前(wǎng qián)是 “正”、往后是 “負”,那么我的(de)感覺大多是 “零” 的狀態(tài)。 而且東北(dōng běi)的醫(yī)院環(huán)境相比影片中的醫(yī)院(yī yuàn)環(huán)境大大落后,相比之下,《夜班》里護士的(de)狀態(tài)其實是很理想”了。
影片節(jié)奏(jié zòu)看著平緩,卻讓人有種很趕(gǎn) 壓力很大的感覺,一方面是醫(yī)護工作(gōng zuò)的日常忙碌,一方面是醫(yī)院的特殊(tè shū)性質需要經常面臨生離死別。
林德的一次(yī cì)情緒轉折,就是那位老太太的去世:因為(yīn wèi)太忙,她沒來得及及時檢查老太太的(de)病房,老太太的三個兒子??也曾催促(cuī cù)過,但她還是沒來得及處理。
這(zhè)一段我本以為三個兒子??會大發(fā)雷霆,責問(zé wèn) “你們護士是怎么看護病人的”,但(dàn)兒子??們也只是輕責幾句,更多(duō)的是悲傷和沉靜。
不由讓我(wǒ)想起:如果是大陸拍這種電影??,或許(huò xǔ)會是另一種走向 —— 整個樓層估計(gū jì)都睡??不著覺,家屬謾罵、護士道歉、醫(yī)院(yī yuàn)書??面解聘,事件被人拍下發(fā)到(dào)網上引發(fā)網暴,最后無論是護士、醫(yī)院還是(hái shì)病人家屬,都可能遭受無差別的攻擊(gōng jī)……
不過,影片中擁有獨立病房的有錢人(yǒu qián rén)段落的處理,在我看來稍顯不真實:扔(rēng)了一塊表就讓他回心轉意了?看(kàn)的時候我就在想不會是(shì)扔完表他就真情流露了吧,結果(jié guǒ)真是這樣,嗯…… 有點突兀......
還有那位出走(chū zǒu)的老頭,因為主治醫(yī)生沒交代病情而(ér)出走,影片也沒給一個結尾,讓(ràng)我覺得有些可惜。
最后聊聊結尾,我(wǒ)的看法是 “有些太溫暖了,但(dàn)也能理解”。
結尾處,林德回到更衣室,放下(fàng xià)一身疲憊,那些 “疲憊的氣息” 似乎具象化(jù xiàng huà)地透過屏幕滲了出來;之后,她(tā)走上了回家的公車。
之后影片展示(zhǎn shì)了她照顧過的那些病患:有(yǒu)的在看書??、有的在看手機(shǒu jī)、有的在睡??覺、有的不知道(zhī dào)在想什么。
此時她旁邊坐了(le)一位老婦人,只有背影,沒有正臉,但看(kàn)背面的頭發(fā),其實就是那個死去的(de)老太太。
導演以一種超現實般的溫柔和(hé)詩意,為這部影片畫上了句號。
隨著(suí zhe)音樂響起,字幕展示出瑞士當下醫(yī)護人員(yī hù rén yuán)困境,影片結束。
其實從整體設計上(shàng),這個結尾是有些突兀的,《全職》和(hé)《蘇萊曼的故事》在結尾也有類似(lèi sì)的 “溫柔化” 設計。
但在經過一個半(yí gè bàn)小時的 “疲憊沖洗” 后,導演選擇用(yòng)一種溫柔而詩意的方式收尾,我(wǒ)覺得是可以接受的。
無論是結尾以(yǐ)留白的方式、現實一鏡到底的方式(fāng shì),又或者是如影片里的 “超現實(chāo xiàn shí)” 方式,本質上都是對現實的(de)尊重,是對那些工作在底層的(de)人群的尊重。
這種 “尊重” 以及 “克制的(de)記錄”,是影片得以打動人心的最(zuì)重要特質。
所以我很愛??這部電影??(diàn yǐng)。這些年社會情緒非常低迷,每個人(rén)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我們正(zhèng)處在一個怎樣的時代。
而在這種(zhè zhǒng)情況下,依然有人在關注、記錄這樣(zhè yàng)的情緒和人群,在我看來就是值得鼓勵(gǔ lì)、值得去包容的。
歷史是由一個個(yí gè gè)微小的人群組成的,我們都是(shì)其中之一。
但這不妨礙我們被(bèi)記錄、被呵護、被感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