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友連線看這部電影??,她說這個(zhè ge)片子給人一種天使視角的感覺(gǎn jué)。的確,我們冷靜地看到那棟房屋被(bèi)轉(zhuǎn)讓買賣,記憶的大陸沉入海洋,銀河(yín hé)將霓虹壓垮,但是我們沒有被代入(dài rù)什么情緒。
用片子里殯葬師之口描述(miáo shù),這是天氣預報員的冷靜感:我十分(shí fēn)確定雨要來,沒有焦慮與期盼,我(wǒ)只是接受??赐甑谝荒?,電影??大有拉斯(lā sī)馮提爾的《憂郁癥》之感——那似乎是面對現(xiàn)實(miàn duì xiàn shí)沉淪的無能為力。后面我則發(fā)現(xiàn),這個(zhè ge)片子要溫柔得多。
查克出現(xiàn)在(zài)每一個街頭巷尾的廣告牌??,我們不禁去(qù)問“這人是誰???我為什么要(yào)關(guān)心?和片名有什么關(guān)系?”這種世界??(shì jiè)圍繞著他轉(zhuǎn)的不可抗力,很難不讓(bù ràng)人感到他是神明。我們不認識(rèn shí)這個神明,這個神明似乎涼薄到任憑(rèn píng)世界??毀滅,但是隨著影片推進我感到(gǎn dào),這個神明是如此生機勃勃和溫柔。
查克(chá kè)是個有意思的人,他選擇了(le)作為會計的生活,卻反差性地在(zài)平平無奇的街頭突然起舞。隨著第二(dì èr)三幕展開,我們目睹了祖母在他(tā)身上的耳??濡目染,他參加學校的跳舞(tiào wǔ)俱樂部,街頭那場引來滿堂喝彩的高光時刻(shí kè)。但是當別人問出,“他那時為什么(wèi shén me)開始在街頭跳舞?”的問題,他回答(huí dá)不知道。查克的答案就像是對(duì)因果論和線性時間的擱置,他拒絕(jù jué)串聯(lián)自己的記憶。我們以為我們知道(zhī dào)他起舞的原因,但是影片則引導(yǐn dǎo)我們接受“事情發(fā)生之后才能尋找答案(dá àn)”的邏輯。
這就像我經(jīng)常不(bù)理解我自己的感情,那些新出現(xiàn)(chū xiàn)的感情,復雜到可以同時用“愛??(ài)、嫉妒、茫然、快樂、無聊”描述,只能等一個(yí gè)未來的瞬間去勾連。過去記憶的(de)閃現(xiàn)的不能稱為原因、而那些彼此(bǐ cǐ)勾連的記憶,最終可以成為完整的(de)宇宙。
影片第三幕學校舞會讓我想起(xiǎng qǐ)了《熒屏在發(fā)光》的色調(diào)和場景(chǎng jǐng),查克和那兩個主角一樣,似乎找到(zhǎo dào)了人群的愛??戴,又無比渴望黑暗(hēi àn);似乎洞悉了世界??真相、卻孤獨得(dé)無以復加。
影片里最引人入勝的兩個謎題(mí tí),一個是查克是誰,另一個則(zé)是閣樓里有什么。查克等待著(zhe)拿到閣樓的鑰匙,而祖父去世、那個(nà ge)他繼承了閣樓房間鑰匙的日子(rì zi),也成為了他決定掌握自己命運(mìng yùn)的日子。
在這棟鬧鬼的房屋里,閣樓(gé lóu)是預知死亡的時空交匯之地。十七歲(shí qī suì)那年,查克沒準備好,世界??的真相(zhēn xiàng)卻驟然襲來。但是查克在看到(kàn dào)自己的死狀后決定,知道終點就(jiù)意味著要努力??接受自己和世界??——因為(yīn wèi)他即世界??本身,“我包含萬物”。我們(wǒ men)作為觀眾的視角至此被解密,我們(wǒ men)就是閣樓的幽靈,看到了這些死亡(sǐ wáng),我們將何去何從?
最后一幕的標題是(shì) “我包含萬物”,這句惠特曼的詩讓(ràng)我想起了泰戈爾。泰戈爾說,當我們(wǒ men)和神明合一的時候,對于自己的(de)奉養(yǎng)即是虔誠,我的痛苦讓(ràng)大地顫抖,我的笑容則充滿焚香(fén xiāng)與白鴿的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