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房間》作為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yīng wén)長片,其革新意義是不可忽視(hū shì)、不可否定的,與其以往作品相比,革新(gé xīn)的絕不僅僅是語言。這位自登場(dēng cháng)世界??電影??舞臺以來,便以叛逆的(de)姿態(tài)不斷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后現代主義藝術家,如今(rú jīn)反叛曾經的自己,卻又保留了(le)其獨樹??一幟的波普藝術技法,在顛覆(diān fù)和守舊間尋得平衡。

在《隔壁房間(fáng jiān)》里阿莫多瓦摒棄他拍了近(jìn)半個世紀的奇情元素,轉而投向舒緩的(de)情感基調?;赝⒛嗤呓甑淖髌?zuò pǐn),這種轉變的明顯嘗試似乎是從《胡麗葉塔(hú lì yè tǎ)》開始的。無論是自我的突破也好,暮年(mù nián)的妥協(xié)也罷,嘗試解析阿莫多瓦風格(fēng gé)的轉變,就繞不開《胡麗葉塔》這個他(tā)“從良”的開端。
我在《痛苦與榮耀(róng yào)》的長評中曾結合阿莫多瓦的人生(rén shēng)經歷和過往作品詳述了后現代主義的(de)波普藝術在他的電影??中的(de)符號表征。
因此該部分不再展開論述(lùn shù),僅簡單概述一下后現代主義。
Post-modern,最早是一個(yí gè)歷史概念,出現在“二戰(zhàn)”后后工業(yè)社會(shè huì)、信息時代,用來指稱現代和西方歷史的(de)最后一個階段,自建筑領域的成功(chéng gōng)后在20世紀70年代被廣泛傳播到藝術(yì shù)、社會學和哲學領域。后現代主義解構著現代主義,質疑(zhì yí)過往的經驗并嘲弄權威,試圖打破(dǎ pò)既定的規(guī)則,揭示每一種理論的(de)時代性和停滯性,是對形而上學的(de)反對。后現代主義強調尊重多元化和差異性,消除(xiāo chú)歧視和壁壘,它并非完全調換中心(zhōng xīn)和邊緣的位置,而是以包容的(de)姿態(tài)接納邊緣文化。
而后現代主義電影??亦(yì)是對主流文化的反叛,突破傳統(tǒng)(chuán tǒng)線性敘事的邏輯與規(guī)則,通過碎片(suì piàn)的拼接和戲仿對經典元素進行(jìn xíng)重構,以模棱兩可的評價標準脫離傳統(tǒng)(chuán tǒng)的二元對立,模糊美與丑、善(shàn)與惡、實與虛的界限,關注人(rén)本質的樸素和美好。
一、 懷舊的(de)激情與新潮的抒情
阿莫多瓦熱衷于(rè zhōng yú)用非線性敘事打破傳統(tǒng)時間線,通過(tōng guò)回憶碎片穿插于正文,虛幻與現實(xiàn shí)相交織,懸念與情感漸次遞進。如(rú)《不良教育》里層層嵌套的戲中戲中(zhōng)戲,即使縱觀阿莫多瓦乃至整個馬德里(mǎ dé lǐ)新浪潮下的所有長片電影??,其(qí)劇本的精妙性也能名列前茅。
但(dàn)相比于杜撰的劇本偽裝成回憶實現(shí xiàn)的具有欺騙性質的羅生門,《隔壁房間(fáng jiān)》一開始便強調了瑪莎的紀實性(jì shí xìng),雖然同為文字工作者,英格麗更貼近(tiē jìn)感性,瑪莎則更貼近理性,戰(zhàn)地記者的(de)身份讓她的敘述始終基于事實(shì shí)。她唯一一次杜撰是通過腦補寫下(xiě xià)了戰(zhàn)爭中一對同性愛??人的故事(gù shì),且并未發(fā)表。在英格麗和瑪莎驅車(qū chē)前往樹??林別墅前,尤其是瑪莎講述(jiǎng shù)她與女兒??的父親相愛??、離別、陰陽(yīn yáng)兩隔的前半段的敘事節(jié)奏與《胡麗葉塔(hú lì yè tǎ)》比較相似。
而在電影??的后半段,本片(běn piàn)的敘事節(jié)奏則更像《痛苦與(yǔ)榮耀》——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幾乎拋卻(pāo què)他鐘意的西班牙式熱情,以娓娓道來(wěi wěi dào lái)的方式呈現的半自傳。
蒂爾達(dá)·斯文頓曾在采訪中說,《隔壁房間(fáng jiān)》是《痛苦與榮耀》的精神續(xù)作。
《隔壁(gé bì)房間》比《痛苦與榮耀》更近距離地(dì)凝視死亡。從瑪莎和英格麗住進樹??林(shù lín)別墅起,死亡的便成為一個必將(bì jiāng)抵達的目標。在她們驅車前往別墅(bié shù)的路上,配樂顯得悠揚而夢幻;而(ér)當瑪莎發(fā)現自己遺忘安樂死藥??物時,配樂(pèi yuè)顯示出的是丟失死亡的危機感(wēi jī gǎn)。


赴死的是瑪莎,但英格麗才更(gèng)像那個被宣判了死刑卻不(bù)知道死期的人,相比與死亡本身(běn shēn),等待死亡的過程才真正折磨意志(yì zhì)?,斏蛟S在治療方案失敗前,就(jiù)已經想好了結局,化療的失敗(shī bài)只是啟動了那個不會逆轉的進程(jìn chéng),身為戰(zhàn)地記者,死亡對她既熟悉又(yòu)陌生。而對英格麗而言,死亡奇異而(ér)危險,她比將死之人更(gèng)恐懼死亡,她無法接受有生必有死(sǐ),卻又通過寫作和陪伴瑪莎來(lái)讓自己更了解死亡,在這里她(tā)成為了瑪莎的戰(zhàn)地記者。
我最喜歡(xǐ huān)的是英格麗試探瑪莎三次上樓的(de)片段。

第一次上樓是輕松的,也許是(shì)她篤定瑪莎不會在第一天就了結(liǎo jié)自己的生命。

第二次上樓前,英格麗輾轉難眠(zhǎn zhuǎn nán mián),她的步伐中帶著急促,眼神中(zhōng)透露著擔憂,阿莫多瓦在充滿懸疑(xuán yí)感的配樂中呈現了英格麗站(zhàn)在緊閉的門前的特寫,她即使(jí shǐ)進度條早已告訴我這大概率是一次(yī cì)欺詐性的演繹,仍然不可避免地被英格麗的(de)視角帶入到這次假死的緊張情緒(qíng xù)中。


第三次上樓是劫后余生的慶幸?,斏?mǎ shā)的房門如同薛定諤的貓,在夜晚(yè wǎn)是生與死重疊的狀態(tài),每一次上樓(shàng lóu),英格麗都是在打開這個盲盒。只有(zhǐ yǒu)英格麗注視著瑪莎的那一刻,她才能(cái néng)確定這只貓的存活。
而瑪莎(mǎ shā)則是以理性和堅定的姿態(tài)(zī tài)奔赴死亡。我不得不感嘆阿莫多瓦和(hé)蒂爾達·斯文頓找到了彼此是(shì)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她擁有著(zhe)異類的美感,給這部電影??帶來冷峻(lěng jùn)的憂傷。她理智地布置安樂死的(de)計劃和死后的事宜,略帶惋惜(wǎn xī)地陳述自己身體的變化,判斷力和(hé)讀寫能力的喪失呈現出她枯萎的過程(guò chéng)。她并非是要綻放得多美(měi),而是在將自己的靈魂剖析給(gěi)世人。
瑪莎的果敢,英格麗的膽怯,是(shì)這部電影??讓人動容的原因。相比(xiāng bǐ)其他積極面對死亡為議題的電影??(diàn yǐng),阿莫多瓦并不規(guī)勸人笑對人生,而是(ér shì)以現實和理智的姿態(tài),用將(jiāng)死之人和陪同者的雙重(shuāng chóng)視角感受生命力流逝的哀傷之美。
對于(duì yú)一名暮年的導演來說,拍攝一部回顧(huí gù)人生和一部凝視死亡的電影??似乎(sì hū)并不稀奇。放棄奔放和獵奇的(de)敘事方式,是否意味著阿莫多瓦敘事野心(yě xīn)的消退?我認為阿莫多瓦在《痛苦(tòng kǔ)與榮耀》中已經自己回答了這個(zhè ge)問題:主角在自己第一部電影??的回顧展(huí gù zhǎn)上這樣說到,三十多年前他認為(rèn wéi),男主演吸毒幾乎毀掉了這部電影??(diàn yǐng)的拍攝;而現如今他認為,正是那(nà)份癮君子的頹喪感成就了這部(zhè bù)經典。
這位后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導演接納(jiē nà)著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的技法(jì fǎ)和元素,與曾經反叛的事物達成(dá chéng)和解,賦予自己的作品新的生命力(shēng mìng lì),這不就是野心的體現。
二、紅與黑(hóng yǔ hēi)
色彩是阿莫多瓦電影??里的重要(zhòng yào)意象,據說片場里的阿莫多瓦會(huì)甚至會對一把鑰匙的顏色作出(zuò chū)要求。因此,考究畫面中的色彩,或許(huò xǔ)有助于理解阿莫多瓦鏡頭下人物的(de)情感狀態(tài)。
紅是阿莫多瓦電影??里最(zuì)常見的顏色,鮮艷的紅總能在(zài)畫面中最先引起觀眾的注意。阿莫(ā mò)多瓦往往會將紅色賦予他鏡頭(jìng tóu)下那些具有強大精神內核的女性(nǚ xìng),彰顯她們人格中的堅韌與樂觀(lè guān),昭示其在悲劇和磨難中保有(bǎo yǒu)生命力和熱情。而在某些情況下(xià),紅色是欲望的符號,惹眼的艷紅(yàn hóng)是熱烈的情欲,收斂的暗紅是(shì)激情退卻后的淡然。
黑和綠(lǜ)貌似是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zhōng)出現最少的色彩。阿莫多瓦出生于(shēng yú)西班牙拉曼恰地區(qū)的小村莊,樹??林(shù lín)的碧綠和土地的昏黃是隨處可見(suí chù kě jiàn)的色彩。而緘默之黑,源自女性(nǚ xìng)在家中有人去世時必著的喪服(sāng fú),黑色對他來說既是女性的(de)枷鎖??,也是死亡的象征。因此在(zài)逃離故鄉(xiāng)后,這位以反叛和前衛(wèi)(qián wèi)聞名的導演向往醒目、刺眼、性感的(de)色彩。
而在《胡麗葉塔》中,我第一次看到(kàn dào)了阿莫多瓦在畫面中使用大面積(dà miàn jī)的綠色。

紅色的汽車??在山道上(shàng)穿行,被郁郁蔥蔥的綠包裹。

宗教在(zài)阿莫多瓦電影??里的形象從來都(dōu)稱不上討喜,因此他把同樣厭惡的(de)綠色給了胡麗葉塔女兒??的修行之地(zhī dì)——也是母女分離的開始。而胡麗葉塔(hú lì yè tǎ)作為無信仰者,身著紅衣與之對抗(duì kàng)。

《隔壁房間》中同樣有紅與綠(lǜ)的分割,但相較于《胡麗葉塔》中的(de)對立,此處的構圖和光影讓這(zhè)兩種色彩呈現和諧的局面,仿佛綠色(lǜ sè)是歸宿。
在《胡麗葉塔》中,胡麗葉塔為丈夫(zhàng fū)認尸時已經身著過黑色的喪服(sāng fú),但在《隔壁房間》中阿莫多瓦才(cái)第一次為日常的服飾用黑色賦予(fù yǔ)其死亡的含義。

來到樹??林別墅的(de)瑪莎,即使身著暖色的外套,其內核(nèi hé)仍是黑色,面容顯露出化療病人的(de)憔悴與疲憊,難掩死亡的冷峻。



反觀(fǎn guān)英格麗,她身上總是攜帶一抹紅色,或是(huò shì)毛衣,或是提包,或是口紅,彰顯作為健康(jiàn kāng)之人的生命力。

此外,本片中阿莫多瓦(duō wǎ)明確使用“紅色的門”作為關聯生死(shēng sǐ)的意象。敞開的門代表對紅色(hóng sè)的“接納”、瑪莎的存活;緊閉的門(mén)代表對生的驅逐、對死的擁抱(yōng bào)。

而與瑪莎同住的首夜過后,英格麗(yīng gé lì)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試探門的狀態(tài),此時她(tā)以一身藍黑登場,仿佛做好了為(wèi)瑪莎收尸的準備。

瑪莎去世后,英格麗(yīng gé lì)不再穿上帶有暖色的服飾,連(lián)提包都換成了黑色,顯示悼念亡者(wáng zhě)的含義。而同樣由蒂爾達·斯文(sī wén)頓飾演的瑪莎的女兒??,蜜雪兒,則(zé)以紅色的內襯出場,她是瑪莎(mǎ shā)生命的延續(xù)。
此時兩個演員完成了(le)人物職能的互換,捕獲了一種超越(chāo yuè)其軀體和表情的情感真實?!? 紅酒(hóng jiǔ)與謀殺
三、 女與男
親子關系尤其(yóu qí)是母女關系向來是阿莫多瓦電影??(diàn yǐng)中最堅固的關系,這或許是(shì)源自阿莫多瓦本人對母親的深深(shēn shēn)眷戀。但在自《胡麗葉塔》起,阿莫多瓦(duō wǎ)鏡頭下的母親形象不再堅不可摧,她們(tā men)在保有獨立意志的同時,也展現出(zhǎn xiàn chū)脆弱、崩潰的一面。 《胡麗葉塔》中的女主(nǚ zhǔ)作為第三者獲得了自己的婚姻,面對(miàn duì)父親出軌管家,她選擇回避這段(duàn)關系;面對又一次出軌的丈夫,她(tā)再次選擇沉默,并間接導致其死亡(sǐ wáng)。在丈夫去世后,胡麗葉塔的失語狀態(tài)(zhuàng tài)達到巔峰,巨大的愧疚感在無聲中如(zhōng rú)病毒般傳染給女兒??,而女兒??選擇了(le)逃離的方式跳出這個輪回,逃到胡麗葉塔(hú lì yè tǎ)找不到的世界??一隅,把心靈的(de)屏障具象化為地理的距離。 《痛苦與(yǔ)榮耀》中陷入失語的是兒子??。面對(miàn duì)母親同住的心愿,他用“我有(yǒu)自己的生活”作為擋箭牌??建立起隔閡(gé hé),阻斷故土的聯系。而當時光走到(dào)了盡頭不得不回首,才意識到自己(zì jǐ)浪費了太多年歲。 《隔壁房間》中(zhōng)的母女關系同樣緊張。青少年時期偷償(tōu cháng)禁果懷孕后,她沒有將男友挽留(wǎn liú)下來承擔責任,而是獨自誕下蜜雪兒。之后她(tā)沉迷于戰(zhàn)地記者的工作,當她離家,親子關系(qīn zǐ guān xì)便每況愈下,也不愿告訴女兒??她的(de)身世,當女兒??得知父親的行蹤時(shí),也得到了他的死訊。 蜜雪兒和(hé)胡麗葉塔的女兒??一樣,將缺失的父愛??(fù ài)怪罪于失語的母親,她在寫給(xiě gěi)父親后來的妻子的信中說,“我(wǒ)在那間著火的房子里,他是(shì)想救我,他是為我而(ér)死。”如同胡麗葉塔的女兒??致電父親的(de)情人,將罪惡感主動吸收到自身。這(zhè)兩種行徑并非是刻意的瘋狂,而是(ér shì)在母女關系的失語和父女關系的(de)缺失中萌生的自我意志,產生了(le)“我對他的死亡負責”的信念(xìn niàn)感。 但無論是否陷入有毒的家庭(jiā tíng)關系,阿莫多瓦創(chuàng)作出的孩子??,都(dōu)最終選擇了逃離母親--如同叛逆的(de)阿莫多瓦自己。 而男性在阿莫多瓦(duō wǎ)的故事里常常處于迷失的狀態(tài)(zhuàng tài),尤其是父親的角色。 《回歸》中的(de)父親企圖侵犯女兒??,卻遭到反殺,于是(yú shì)母親幫助女兒??收拾現場,同時也做好(zuò hǎo)了替女兒??擔責的準備。 《關于我(wǒ)母親的一切》中的父親從未承擔(chéng dān)撫養(yǎng)的責任,在影片結尾首次登場(dēng cháng)時,已是一位跨性別者。 《胡麗葉塔(hú lì yè tǎ)》中的父親因出軌建立起家庭(jiā tíng),又最終因另一次出軌在失語(shī yǔ)中喪生。 在阿莫多瓦的電影??里(lǐ),親代中的一方往往處于的缺失(quē shī)和迷失的狀態(tài),并對剩下來(lái)的親子關系產生極大的影響,或是加強(jiā qiáng),或是摧毀,而這個缺失的角色往往(wǎng wǎng)是父親(除了《吾棲之膚》中缺失的(de)是母親),本片中的父親亦是(shì)如此。這種男性角色的迷失實現了(le)在傳統(tǒng)父權社會中話語權向女性(nǚ xìng)的移交。
而本片中另一位有(yǒu)重要戲份的男性角色達米安曾先后(xiān hòu)成為過瑪莎和英格麗的戀人,他(tā)是后兩者在情欲上的連接點(lián jiē diǎn),但同時也是一個爭奪話語權的(de)“大男子主義”者,試圖突出自我的重要性。積極(jī jí)的方面體現在他會主動給予(jǐ yǔ)英格麗法律上的援助,而另一方面他(tā)也難以抑制住對他人的過度(guò dù)規(guī)勸和管教,干涉自己兒子??的生育(shēng yù)計劃,對著英格麗大談特談世界??環(huán)境(huán jìng)危機,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他的存在體現(tǐ xiàn)著阿莫多瓦對傳統(tǒng)性別形象的(de)構建。
最后,關于本片為什么叫做隔壁房間(fáng jiān), @Morning 說:
因為我覺得叫做“上下樓房間(fáng jiān)”不好聽。
期待阿莫多瓦的下一次(yī cì)驚喜,75歲正是打拼的年紀。

本次牛??班周(niú bān zhōu)限定一共有11位牛??牛??參與,平均分7.5/10。
@raymexic 9 喜歡(xǐ huān)極了,一旦阿莫多瓦摒棄了《平行母親(mǔ qīn)》結尾那種他完全不擅長的過分(guò fèn)宏大的歷史主題而轉入那種對于(duì yú)細微情感的描繪之后一切就都(dōu)對了,那濃烈的色彩、精美的(de)布置、平實的話語和動人的情感(qíng gǎn)是那么讓人感同身受。原來當我們(wǒ men)的人生步入終點之后再次回望過去(guò qù),才發(fā)現原來并沒有什么可惜的(de)和不能丟棄的,年少輕狂式的(de)瘋狂性愛??和動蕩不堪的生活境遇(jìng yù)早就讓我們與所謂的可惜劃清(huà qīng)了界限,而那些我們曾認為是(shì)遺憾和無法解開的謎團也許到(dào)了最后也由不得我們來重新打開(dǎ kāi),所以就這樣安靜地走向最后一站(yī zhàn)吧,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de)一切,再讓樹??林中鳥兒的歌聲(gē shēng)和穿透樹??葉的陽光帶著我們(wǒ men)走向“隔壁房間”,那里充滿了涅槃而生(ér shēng)的希望,被大雪靜靜保護、等待著(zhe)新一個春天的破繭重生。
@Gordon 9 見(jiàn)本文
@ ?????????? ????????.?? 8.5 細膩溫柔的阿莫多瓦,從《人類(rén lèi)的呼聲》到《隔壁房間》,和蒂爾達(dá)兩次的合作都很喜歡,面對生死(shēng sǐ)的話題,不是激烈的,而是一點點地化開(dì huà kāi),去直面
@MinamiFans 8 始終相信思念的逝者都(dōu)會像蒂爾達斯文頓附身的(de)幽靈,存在于世界??的某個角落,和(hé)我們凝望著同一場雪。
@幾點奔馬(bēn mǎ) 8 不是…這拍的多好?。∵@(zhè)可不是什么阿莫多瓦生涯最差。竟然沒有(méi yǒu)以往的情緒濃烈和狗??血??離奇,反倒(fǎn dào)是一片平靜和安詳,感覺和原著(yuán zhù)文本的散文氣質有關系??傊吹?kàn dé)我太舒服了,尤其是大塊的(de)紅藍黃色彩,太美了。還有就是兩位(liǎng wèi)老戲骨演的太好了!金獅獎就該給(gěi)阿莫多瓦。他拍出了對人類的(de)希望、理解、共情和愛??!
@一級特工 7.5 演員(yǎn yuán)完美撐起這部電影??,三場雪的戲(xì)刻畫了朱麗安?摩爾的角色從拒絕(jù jué)理解到接受事實再到將這份(zhè fèn)已經內化的生命體驗傳遞出去的(de)心路歷程,而蒂爾達?斯文頓的形象氣質(xíng xiàng qì zhì)又非常契合這類處在生與死之間(zhī jiān)的人物。色彩也是一大優(yōu)點,“度假(dù jià)居所”的室內場景的各種紅配綠(lǜ)竟然如此好看。
@野凡 7 像是世界??級頂尖名廚(míng chú)用精湛的廚藝與技巧進行烹飪(pēng rèn)大賞,選用的食材也是頗為珍貴(zhēn guì)的。將成品端到食客的面前,看(kàn)得到的精致、細膩與審美,但就是(jiù shì)細品起來發(fā)現著實寡淡,并不能令人(lìng rén)意猶未盡或者激發(fā)人們想要再次品嘗的(de)欲望。是一次愉快、具備品質的用餐(yòng cān)體驗,但并不是足以令人印象深刻(shēn kè)的經歷。
@Fairy 7 熟悉的色彩運用,卻不再(bù zài)是奇情的故事。格外溫柔的敘述(xù shù),兩位女性的聯結。喜歡最后一幕兩人(liǎng rén)躺在一起突然下雪的場景,如此(rú cǐ)安靜祥和地等待最后的時光,慢慢(màn màn)結束,慢慢凋零。
@小歹 6.5 前半段不斷被閃回(shǎn huí)打斷節(jié)奏,一半多直接睡??過去,半睡??半醒之際看到(kàn dào)Tilda躺在一邊看雪,第二天重新看才知道(zhī dào)這時已經到結尾。重看時還是會(huì)被高飽和顏色吸引,鮮艷熱烈的(de)顏色與死亡主題形成鮮明對比,死亡不是(bú shì)終點,而是farewell。面對死亡阿莫多瓦依舊是(shì)溫情的,沒有一個鏡頭直接展示病痛(bìng tòng)的折磨,只在細節(jié)中透露出(chū)她的疲憊不堪,而她的那張臉(zhāng liǎn),本身就是行之將死的最好(zuì hǎo)表現。至于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樣的(de)?這里延續(xù)前作中的鬼魂理論,一模一樣(yī mú yī yàng)的女兒??躺在原處之時,好像(hǎo xiàng)她的靈魂依舊在屋子中徘徊(pái huái)。阿莫多瓦也是到歲數了,一部(yī bù)回顧人生,一部前瞻死亡,總感覺未來(wèi lái)會步戈達爾的后塵。雙女主的演技是(shì)很到位,但主視角的摩爾更像(xiàng)一個配件,tilda不斷回溯的前史沒有落到(luò dào)實際用處,摩爾的態(tài)度轉變更是摸不到(mō bú dào)頭腦??戳烁舯诜块g才知道死亡(sǐ wáng)樂章有多好。
@小植野 6.5
@理易峰 6 關于安樂死(ān lè sǐ)的討論,阿莫多瓦溫情了兩部,看來(kàn lái)人上了年紀就會對那些情(qíng)啊愛??啊性啊暴力啊產生(chǎn shēng)厭倦,仍然抓住了后疫情時代對(duì)萬事萬物的懈怠。前一半頻繁閃回節(jié)奏(jié zòu)不太好,倆阿姨像在演話劇,進入(jìn rù)小屋子后觀感明顯變好,阿莫(ā mò)多瓦的紅黃藍綠還是美的,這次還有(hái yǒu)粉色的雪,配樂很有懸疑感(g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