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3》,英文名是Octopus with Broken Arms。
直譯“斷臂章魚??”。
章魚??是(shì)《誤殺3》的戲眼。
在片中,鄭炳睿手上的(de)章魚??,是女兒??婷婷給的。
這是女兒??(nǚ ér)對父親的愛??,也是影片對(duì)鄭炳睿的最大諷刺。

章魚??有了后代(hòu dài),為了確保后代有足夠的食物和(hé)生存空間,會開啟自毀程序。
其中,斷臂就是(jiù shì)自毀行為之一。
在現(xiàn)實中,為了孩子??(hái zi),章魚??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在電影??(diàn yǐng)里,鄭炳睿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孩子??。
在(zài)《誤殺3》中,我們能看到各種諷刺的(de)場景。
一、諷刺
婷婷被綁架后,鄭炳睿(zhèng bǐng ruì)很抓狂。
觀影過程中,我們會為鄭炳睿(zhèng bǐng ruì)揪心不已。
本以為他是受害者,后來(hòu lái)才知道,他不僅僅是受害者。
關(guān)于鄭炳睿(zhèng bǐng ruì)身份的反轉(zhuǎn),片中有伏筆。
綁匪要求(yāo qiú)鄭炳睿用一個小男孩??來換婷婷。陪伴鄭炳睿的(de)李老師?????不解,“你這跟綁匪有什么(shén me)區(qū)別?”

鄭炳睿答:“我沒得選?!?
女兒??和小男孩??二選(èr xuǎn)一,鄭炳睿選女兒??,因為有父愛??濾鏡,這樣(zhè yàng)做很容易打動觀眾。但是這個二選(èr xuǎn)一還可以繼續(xù)追問,當鄭炳睿和(hé)女兒??婷婷二選一,鄭炳睿會選誰?
說到底(shuō dào dǐ),鄭炳睿的“沒得選”,并非父愛??如山,而是(ér shì)自私自利。
鄭炳睿的佛教徒身份,也是一個(yí gè)充滿諷刺的設(shè)定。
佛家以慈悲為懷,忌(jì)殺生,鄭炳睿會用佛珠殺人,他信佛不是(bú shì)放下屠刀回頭是岸,而是一種精致利己主義者的(de)投機行為。
他對佛的訴求,大(dà)概率是希望死后不用下地獄。

影片(yǐng piàn)開頭,鄭炳睿參加浴佛節(jié)的沐浴儀式,這是(zhè shì)藝術(shù)化的設(shè)定。
通常來講,浴佛節(jié)會在(zài)佛殿內(nèi)、露天凈地、廟寺前置小浴亭(tíng)等地點舉辦沐浴儀式。而鄭炳睿的(de)沐浴地點是海洋。
“這么深的海(hǎi),什么故事都裝得下”。對鄭炳睿來說(lái shuō),這么深的海,什么樣的罪惡都(dōu)能洗得凈。
海洋是鄭炳睿自以為是(zì yǐ wéi shì)的浴佛水(浴佛水是用藥??草??熬制(áo zhì)的),也是鄭炳睿殺人越貨的罪惡地。
在(zài)這段戲中,影片中有一個諷刺味十足的(de)轉(zhuǎn)場,正在參加浴佛節(jié)的鄭炳睿,聽到女兒??(nǚ ér)喊救命。

這位一度被廣為稱頌的勵志(lì zhì)典范,社會名流,因為女兒??的綁架案,人生發(fā)生(fā shēng)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和鄭炳睿形成呼應(hū yìng)的還有警務(wù)系統(tǒng)高官——達蒙。
從理論(lǐ lùn)層面上看,警務(wù)系統(tǒng)是人民群眾(qún zhòng)的安全墻。然而,作為警務(wù)系統(tǒng)的(de)高官達蒙,是從事販賣兒童的幕后(mù hòu)黑手。
關(guān)于被販賣的兒童,來源不同(bù tóng),稱呼不一。被拐賣的小孩被(bèi)稱為“暗貨”(如妞妞和球球),孤兒則(zé)被稱為“明貨”。無論是暗貨還是明貨,如果(rú guǒ)有長得好的女孩??,就會被(bèi)精挑細選,送到島上成為性工具。
這個在(zài)片中一閃而過的細節(jié),會讓每一個(yí gè)聽過蘿莉島的觀眾提高警惕。
達蒙惡貫滿盈,死(sǐ)在獄中,他的死因成了秘密(mì mì)。
新聞中說達蒙是畏罪自殺,像杰弗里·愛??潑斯坦(ài pō sī tǎn)一樣,但我更相信他是被(bèi)滅口的。
達蒙的死不是句號,是(shì)一個問號。
達蒙和鄭炳睿是上流社會下流(xià liú)化的符號。
道德無法綁架他們,他們(tā men)為了錢,可以綁架任何人。
在這篇評論(píng lùn)里,我會將《誤殺3》的故事發(fā)生地稱為(chēng wéi)地域,這是我的小趣味,地域(dì yù)和地獄同音。

一個信佛的地域,卻(què)充滿各種見不得光的罪惡。一個個(yí gè gè)身份光鮮的名流卻是惡貫滿盈。
在這個(zhè ge)地域,佛被利用,法向不法低頭,這是(zhè shì)《誤殺3》的絕妙諷刺。
除了諷刺,影片也(yě)拍了因果。
二、因果
因果是佛教(fó jiào)的核心教義。
片中鄭炳睿的同伴被(bèi)炸死,是因果的典型案例。
在此之前,他(tā)讓更多孩子??成為暗貨,現(xiàn)在,流浪(liú làng)在街頭的孤兒,又無意中掌控(zhǎng kòng)他的命運。

沒有任何事情是獨立(dú lì)存在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因緣和(hé)合而生,因緣消散而滅。
這,就是因果(本文(běn wén)討論電影??中的佛教元素,不代表(dài biǎo)對佛教本身的看法)。
《誤殺3》有大量(dà liàng)的佛教元素,例如人販子在綁架妞妞(niū niū)時,她以為沒有人看見。此時,片中(piàn zhōng)用大全景,拍到遠處的佛像。
這(zhè)一幕怎么理解呢?
是舉頭三尺有(yǒu)神明,但神明也會閉眼睛,還是人(rén)在做,佛在看,善惡有報終(bào zhōng)有時?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誤殺(wù shā)3》中有“6·19案”,用的也是佛教設(shè)定(shè dìng)。
觀音菩薩成道日是農(nóng)歷六月十九日。
為何(wèi hé)是六月十九日?傳說有很多,其中之一(zhī yī)就是妙善公主于六月十九日成道證果(zhèng guǒ),現(xiàn)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相,因此后人(hòu rén)便把六月十九日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chéng dào)日。
觀世音的成道日,也是鄭炳睿(zhèng bǐng ruì)的殺人放火時。
諷刺。
劉雅瑟飾演的雅音(yǎ yīn),一個為女兒??伸張正義的母親。在綁架(bǎng jià)行動的大量場景中,她身穿赤(chì)黃色服裝。


對此,我理解為雅音是(shì)菩薩。
或許看過影片的朋友有異議(yì yì),雅音參與了婷婷的綁架案,為何是(shì)菩薩?
原因是,雅音沒有因為復仇喪失(sàng shī)人性。
證據(jù)是,雅音面對拐走妞妞的(de)人販子向自己求救時,她并沒有(méi yǒu)大仇得報的快意,雙眼反而有淚水(lèi shuǐ)。
這個淚水,很動人。
人販子不得好死,又怎樣(zěn yàng)?
她的妞妞無法死而復生了。
但人販子(rén fàn zi)必須死,不能給人販子繼續(xù)作惡的(de)機會,雅音不能心軟。
雅音的行動,本是(běn shì)以暴制暴,以武止戈的善行。
此之謂霹靂手段(shǒu duàn),菩薩心腸。
電影??中有很多讓我難忘的(de)臺詞,比如“有的孩子??是孩子??,有(yǒu)的孩子??是商品。”我看完電影??(diàn yǐng)想說,“有的人是人,有(yǒu)的人是魔鬼。”

《誤殺3》中的綁架(bǎng jià),販賣,交易,并非現(xiàn)實的魔幻主義,而是(ér shì)讓人不忍直視的生活片段。
"The past is never dead.”
是(shì)的,過去永遠不會消亡。
但是,為了不讓(bù ràng)過去消亡,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
普通(pǔ tōng)民眾和名流權(quán)貴斗智斗勇,比如段奕宏飾演(shì yǎn)的警官,為了公道,他要獻出自己(zì jǐ)的生命。
在這里說一句,段奕宏的(de)表演,依舊讓我動容。
文章的最后(zuì hòu),我要說影片中有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shù jù),“每年全球約有120萬名兒童被拐賣(guǎi mài),每小時約有137名兒童被拐賣(guǎi mài)”。
一名兒童背后,就是一段被摧毀的(de)人生,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
犯罪懸疑電影??(diàn yǐng)能吸引我們,因為我們看的是(shì)電影??,也是在看人生。
可是,《誤殺(wù shā)》會不停反轉(zhuǎn),而人性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