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壹號健康消費 Author 壹叔團隊
「三得利如何(rú hé)創(chuàng)造無糖帝國」
系列 PART2
PART1:百億品類的意外(yì wài)誕生:三得利如何用一群女公關(gōng guān)撬動無糖茶帝國

1997 年夏天,當?shù)谝慌?dì yī pī)三得利無糖烏龍茶出現(xiàn)在中國超市(chāo shì)和夫妻店的貨架上時,沒有人會想到(xiǎng dào),這個看似平凡的時刻標志著一個(yí gè)全新時代的開始。
在那個「甜蜜至上(zhì shàng)」的年代,推出一款「不甜的茶」,就(jiù)像在搖滾樂的世界??里推廣古典音樂(gǔ diǎn yīn yuè)——你不僅要證明自己的產(chǎn)品好(hǎo),還要教會整個市場什么叫「好」以及(yǐ jí)它為什么「好」。
三得利用了整整十三年(shí sān nián)的時間,以近乎傳教士般的執(zhí)著,在(zài)中國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播下了(le)無糖飲料的種子。
從大阪到上海(shàng hǎi):一場精心設計的戰(zhàn)略跳躍
三得利進入(jìn rù)中國并非一時興起的商業(yè)冒險,而是(ér shì)基于其在日本市場成功經(jīng)驗的深思熟慮(shēn sī shú lǜ)。
早在 1981 年,三得利就在日本(rì běn)推出了罐裝烏龍茶,成功捕捉到了當時(dāng shí)日本社會的「中國文化熱潮」。
他們甚至(shèn zhì)跑到福建投資建立茶園,并以(yǐ)「中國茶葉,皇帝的最愛??」為口號(kǒu hào),讓無糖烏龍茶迅速流入日本消費者的(de)日常生活。這個成功給了三得利一個(yí gè)重要啟示:茶文化的故鄉(xiāng)中國,必然蘊藏(yùn cáng)著更大的市場機遇。

三得利(dé lì) 1987 年在福建茶園拍攝的廣告
但(dàn)三得利并沒有貿(mào)然進入陌生的(de)中國市場。早在 1984 年,他們就通過(tōng guò)合資建廠的方式將啤酒業(yè)務引入(yǐn rù)中國,1995 年在上海成立了三得利(dé lì)啤酒有限公司。
這一看似無關的布局,實際上(shí jì shàng)為后續(xù)的飲料業(yè)務提供了寶貴(bǎo guì)的「市場學費」。通過啤酒業(yè)務,三得利(dé lì)深入了解了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偏好(piān hǎo)、渠道特點和商業(yè)環(huán)境。
當 1997 年三(sān)得利烏龍茶正式登陸中國時,它并(bìng)不是一個「空降」的外來品牌??,而是一個(yí gè)已經(jīng)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的企業(yè)(qǐ yè)推出的新產(chǎn)品。先行者的智慧,為(wèi)三得利在后來的市場開拓中(zhōng)提供了巨大優(yōu)勢。
1997:在「甜蜜時代」播下(bō xià)無糖種子
要理解三得利當年的(de)勇氣,你必須了解 1997 年的中國飲料(yǐn liào)市場是什么樣子。
那是一個徹底(chè dǐ)的「甜蜜至上」時代。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占據(jù)(zhàn jù)絕對主導地位,消費者對飲料的期待簡單(jiǎn dān)直接:越甜越好,越刺激越好(hǎo)。茶?那是老年人泡壺慢慢品的(de)東西,誰會想到把它裝在瓶子里(lǐ)賣?
更重要的是,90 年代的中國(zhōng guó)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概念還相當(xiāng dāng)模糊。肥胖、糖尿病等「富貴病」尚未成為社會(shè huì)話題,「無糖」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是優(yōu)點(yōu diǎn),反而可能是缺點——沒有甜味的飲料(yǐn liào),還能叫飲料嗎?

圖源:三得利(dé lì)微博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得利(dé lì)推出無糖烏龍茶,實際上是從零開始創(chuàng)造并(bìng)定義一個全新的品類。最初幾年的(de)市場反饋幾乎可以用「災難性」來形容(xíng róng)。消費者試喝后的第一反應通常是(shì):「這真的是茶嗎?為什么一點甜味(tián wèi)都沒有?」有些顧客甚至懷疑產(chǎn)品是否(shì fǒu)過期變質(zhì)。
然而,三得利表現(xiàn)出了(le)非凡的戰(zhàn)略耐心。他們沒有因市場(shì chǎng)反應平淡而放棄,也沒有急于調(diào)整(tiáo zhěng)配方來迎合市場的「甜蜜」偏好。

「正宗(zhèng zōng)中國茶」的文化偽裝術
盡管是(shì)一家日本企業(yè),三得利在進入中國(zhōng guó)初期卻采取了一個后來的品牌??(pǐn pái)常用的策略:將自己「偽裝」成一個(yí gè)中國本土品牌??。
三得利的廣告宣傳中(zhōng)大量運用了戲曲、相聲等中國傳統(tǒng)(chuán tǒng)文化元素,以加深其「中華茶」的(de)品牌??形象。
在產(chǎn)品包裝上,品牌??經(jīng)過多次迭代(dié dài),有意識地突出中文標識,淡化日文元素(yuán sù)。一位三得利的宣傳總監(jiān)后來坦承(tǎn chéng),讓消費者誤認為三得利是中國本土(běn tǔ)品牌??,確實是其重要的市場策略。

三(sān)得利烏龍茶結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
有趣(yǒu qù)的是,三得利在日本市場使用(shǐ yòng)的「中國茶葉,皇帝的最愛??」口號(kǒu hào),在中國市場被巧妙地本土化。他們(tā men)強調(diào)的不再是「來自中國」,而是「正宗(zhèng zōng)的中國茶」、「傳統(tǒng)工藝」、「地道口感」。這種策略(cè lüè)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既保持(bǎo chí)了產(chǎn)品的文化根基,又避免了(le)可能的身份尷尬。
同時,三得利還(hái)通過體育營銷來建立品牌??形象。
從 1981 年(nián)起,三得利就開始贊助「北京國際(guó jì)馬拉松」賽事,并持續(xù)投入體育和公益活動(gōng yì huó dòng)。馬拉松參與者恰恰是最早接受「健康飲食(yǐn shí)」概念的人群,他們對「無糖」、「原味」有著(yǒu zhe)天然的認同感。通過體育營銷,三得利(dé lì)精準地觸達了自己的第一批種子(zhǒng zi)用戶。

十三年甘坐冷板凳
多年堅守終于迎來(yíng lái)第一縷曙光。
2009 年,三得利在中國推出(tuī chū)黑烏龍茶,這款具有特定健康功能(gōng néng)(抑制脂肪吸收)的產(chǎn)品,標志著三(sān)得利從「市場教育者」轉向「功能性產(chǎn)品開拓者(kāi tuò zhě)」。
推出時機恰到好處。
此時城市白領開始關注(guān zhù)健康飲食,「減肥」、「控糖」概念進入大眾視野(shì yě)。中國菜「重油重辣」,而烏龍茶聚合多酚(duō fēn)(OTPP)能抑制脂肪吸收,簡直為中式飲食(yǐn shí)量身定制。

圖源:三得利微博
三得利(dé lì)通過科普式營銷,向消費者傳達「適合(shì hé)喜歡油膩飲食的人群」這一健康概念(gài niàn),迅速獲得市場認可。這是中國市場上(shàng)第一款明確宣傳具有健康功能的茶飲料(chá yǐn liào),三得利不僅在賣飲料,更在(zài)推廣功能性飲食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zhòng yào)的是,三得利在產(chǎn)品品質(zhì)上從不(cóng bù)妥協(xié)。
他們不僅在福建建立了自己(zì jǐ)的茶園基地,更是將日本茶道中(zhōng)對「原味」的追求完整地移植到(dào)了工業(yè)化生產(chǎn)中。每一個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都(dōu)嚴格控制,確保最終產(chǎn)品能夠呈現(xiàn)茶葉最(zuì)純粹的味道。
到 2010 年,三得利在(zài)中國市場已堅守整整十三年。這期間(qī jiān),無糖茶依然是小眾品類,三得利(dé lì)依然是這個品類幾乎唯一的堅守(jiān shǒu)者。

圖源:三得利微博
但敏感的(de)觀察者已能感受到市場的微妙變化(biàn huà):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嘗試「不那么甜(tián)」的飲料,健康意識在城市中產(chǎn)階級中(zhōng)萌芽。
回望這十三年,三得利最重要(zhòng yào)的成就不是銷量,而是完成了三項(sān xiàng)關鍵任務——
定義了品類——讓「無糖茶(táng chá)」從不存在的概念變成真實的產(chǎn)品(chǎn pǐn)品類;教育了市場——讓消費者理解「原味(yuán wèi)」、「健康」、「無添加」的價值;建立了認知(rèn zhī)——在消費者心中種下「三得利 = 專業(yè)烏龍茶(wū lóng chá)」的品牌??認知。
這十三年的堅守,就(jiù)像在黑暗中播種。種子已經(jīng)種下(zhòng xià),土壤已經(jīng)松動,只等著第一縷陽光(yáng guāng)的到來。
2011 年,當農(nóng)夫山泉推出「東方樹??葉(shù yè)」時,三得利漫長的獨角戲終于結束(jié shù)。

圖源:東方樹??葉微博
但這不是結局(jié jú),而是一個全新故事的開始。在接下來(jiē xià lái)的競爭中,三得利將不再是(shì)孤獨的開拓者,而是要與強大的(de)本土對手以及新興勢力展開正面交鋒。
這場較量(jiào liàng)的故事,將在我們的下一篇(yī piān)中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