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影片改編自Elijah Wald的《Dylan Goes Electric!》,以迪倫1965年紐波特(niǔ bō tè)民謠音樂節(jié)上石破天驚(其實是鬧?。┑?de)電聲演出作為基點展開敘事,但是,作為(zuò wéi)迪倫粉的我,看完《A Complete Unknown》,最被(bèi)觸動之處,卻是Sylvie Russo——對,這是片中的(de)化名,實為迪倫早期的繆斯女神,Suze Rotolo,偉大(wěi dà)的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封面里那個美麗俏皮的女郎。
Suze Rotolo的(de)故事,搖滾樂迷們并不陌生,包括其(qí)自傳作品《放任自流的時光》,陳震老師?????多年(duō nián)前已有中譯本,以及迪倫在《編年史》中(zhōng)的描述,共同勾勒青年迪倫在紐約(niǔ yuē)格林威治村所度過時光。盡管《A Complete Unknown》中對Suze角色(jué sè)的調(diào)整,比如Suze從未參加1965年的紐波特(niǔ bō tè),更別提他們隔著鐵柵欄告別的(de)那一段劇情,包括電影??中對迪倫(dí lún)和Suze分手的描述亦模棱兩可(其中重要(zhòng yào)的一點,Suze懷上了迪倫的孩子??,最終(zuì zhōng)他們共同決定墮胎,這是他們關(guān)系不可(bù kě)阻止地走向破滅的一環(huán)),電影??中(zhōng)的這些改編一部分保護(hù)了Suze,也保護(hù)(bǎo hù)了尚且健在的今年83歲的迪倫(dí lún)和84歲的瓊·貝茲,另一方面,這些改編(gǎi biān)在我看來是相當(dāng)成功的,腦補(其實是(shì)印證)了我作為迪倫粉對當(dāng)時年輕(nián qīng)迪倫的構(gòu)想。
有三場戲,迪倫的(de)三次歌唱,臺下的Sylvie Russo(我們還是叫這個(zhè ge)名字吧)觸動了我:
第一次是迪倫(dí lún)唱《暴雨將至》。這時候的迪倫,已(yǐ)是聲名鵲起的民謠新星,被歌迷認(rèn)出(rèn chū)的時候趕緊鉆入車?yán)铮ù颂幹戮磁^(pī tóu)四hard day life?)。Sylvie作為在封面里出現(xiàn)的那個、可能(kě néng)是外界看來全格林威治村最幸福(xìng fú)的女孩??,鏡頭給到臺下的她(tā),她吞了一口唾液,然后露出了(le)一個欣慰卻苦澀的笑容——這一刻(yī kè),希爾薇知道,迪倫,已經(jīng)不再屬于他(tā)了。
這是我在電影??里的(de)第一處淚點。
第二次,在新港,迪倫唱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吉他(jí tā),口琴,破銅鑼嗓,臺下歌迷大合唱,這是(zhè shì)美國1960年代的時代強音,也是迪倫(dí lún)后來要掙脫的聲場。這時候,鏡頭又(yòu)給到了希爾薇,此刻的她(tā),早已知道迪倫塑造了“大家心目中(zhōng)的迪倫”,知道迪倫本色的她也(yě)知道迪倫必將把此打破,連后臺(hòu tái)的瓊·貝茲也露出了意味深長的(de)表情:這個混蛋,不會為任何人停留,包括(bāo kuò)他自己。
最后一次,是的,就是影片(yǐng piàn)的高潮,It Ain't Me Babe。
影片中,迪倫和瓊·貝茲(bèi zī)看起來甜蜜地唱著這首歌曲,But it ain't me, babe,No, no, no, it ain't me, babe,在臺上(tái shàng)如一對情侶,打情罵俏,不斷地否定和(hé)肯定對方——實際上,在真實世界??中,迪倫和(hé)瓊在1964年對唱過此曲,影片中(zhōng)1965年是移花接木,迪倫和瓊之間也(yě)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guān xì)。我非常喜歡這一段,希爾薇未(wèi)等歌曲唱完,已經(jīng)知道,迪倫就是(jiù shì)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混蛋,別抱著幻想(huàn xiǎng)了,走吧,別被他的才華(cái huá)蒙蔽了。盡管這里會被許多觀眾(guān zhòng)認(rèn)為是愛??情戲份,但在我看來,希爾薇(wēi)是最早的先知,她預(yù)知了流行(liú xíng)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變色龍,他會用一個(yí gè)又一個的真誠的謊言,對自己(zì jǐ)進(jìn)行一次又一次的絕情的背叛(bèi pàn)。最后希爾薇所說的,“他有很多(hěn duō)可以聊天的人”,這又印證了(le)迪倫的名言“對于我來說,向50個人(gè rén)歌唱,比向2萬個人歌唱更難”。
專欄作家Darryn King在(zài)看完本片,認(rèn)為 Elle Fanning 對希爾薇的(de)演繹并不好(狗??屎),但他在《福布斯(fú bù sī)》的文章里還是寫到,Rotolo留下了(le)“對成名所付出的情感代價的(de)痛苦記錄(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還(hái)深刻地描繪了迪倫從民謠歌手到(dào)混蛋和全球偶像的轉(zhuǎn)變”(a wrenching record of the emotional costs of f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asualty) and, of course, a penetrating portrait of Dylan's transformation from folk-singing jerk to, well, jerk and global icon)。
說的(de)沒錯,迪倫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混蛋。
但(dàn),在《無名小輩》這個電影??里,導(dǎo)演選擇了(le)用通俗易懂的感情線,去替代迪倫(dí lún)為什么要撕下自己被拱上旗手(qí shǒu)的標(biāo)簽,而最終通向了電,這個(zhè ge)改編雖然看起來抓馬,但是對于迪倫粉絲(fěn sī)來說,如我前面所述,合理,反正迪倫(dí lún)那點破事,沒啥我們不知道(zhī dào)的。至于那些不熟悉迪倫的觀眾(guān zhòng),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渣男的故事(gù shì)有什么好看的之類,這只能是(shì)取舍了。反正迪倫的口頭禪是,關(guān)(guān)我屁事,I'm not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