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de)巨著。在劇中,創(chuàng)作者諫山創(chuàng)刻意地(dì)引導觀眾,思考了這樣一個倫理學問題(wèn tí):“ 對于復仇行為,是否存在著一個限度(xiàn dù)?在限度內的復仇可被認為(rèn wéi)是正義的,而超出限度的復仇(fù chóu)則是不義的。 ”毋庸置疑,這一問題在(zài)整個人類歷史中都占據(jù)著極為重要(jí wéi zhòng yào)的地位,而為了輔助觀眾的思考(sī kǎo),諫山創(chuàng)設計了“艾倫的四次進擊(jìn jī)”,下面我們分別對其展開分析。
第一次進擊:刺殺(cì shā)歹徒,拯救三笠
我相信,所有觀眾都(dōu)會覺得這一次進擊是正義的(de)。歹徒殘害了三笠的家人,還準備(zhǔn bèi)進一步傷害三笠。艾倫則帶著三笠(sān lì)進行復仇,把他們全殺了。沒有人會(rén huì)覺得艾倫的行為有什么不妥。雖然(suī rán)刺傷歹徒帶著三笠逃跑(可能)也(yě)是一種選擇,但觀眾和想法和(hé)艾倫是一樣的——憑什么?憑什么(shén me)只能是你們殺我們,我們不能復仇(fù chóu),不能殺死你們?
第二次進擊:消滅巨人,奪回故土
對于(duì yú)這一次進擊,幾乎所有觀眾也會(huì)覺得是正義的。特別是當觀眾(guān zhòng)知道獸之巨人和鎧之巨人(jù rén)是有意想把帕拉迪島的所有(suǒ yǒu)居民殺光時,當然要對他們展開(zhǎn kāi)復仇。不過,這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道德(dào dé)難題:當我們遇到像肯尼的同村(tóng cūn)人這樣,前一秒還是自己的同伴(tóng bàn),后一秒?yún)s被迫變?yōu)榫奕说那闆r(qíng kuàng),殺害他們也是正義的嗎?對于(duì yú)這一難題,我們還有辯解的余地:“雖然(suī rán)殺害他們是殘忍的,但如果不(bù)殺害他們,他們就會吃掉我們,這(zhè)也是沒辦法的事。你看(kàn),肯尼的媽媽??不具備吃人的(de)能力,所以即使她變成了巨人,我們(wǒ men)也沒有殺害她?!币虼?,在觀眾的(de)心目中,第二次進擊的正義程度其實(qí shí)稍弱于第一次,但仍舊在很大程度(chéng dù)上是正義的。
對于前兩次進擊(jìn jī),我們可以提煉出這些相同點:1. 對方已經(jīng)傷害(shāng hài)了我方的人;2.如果不抵抗,就(jiù)會繼續(xù)被傷害;3. 艾倫的做法是(shì),我方的人不能再受到傷害,因此(yīn cǐ)要殺死他們。甚至驅除殆盡,一匹不留(bù liú)。這就到了耐人尋味的地方——第三次(dì sān cì)、第四次進擊也擁有這些相同點,但艾倫(ài lún)卻逐漸被觀眾認為是“不義(yì)”的,甚至到了第四次進擊,幾乎所有(suǒ yǒu)觀眾都覺得艾倫是個瘋子!
第三次進擊:閃擊(shǎn jī)馬萊,延緩戰(zhàn)爭
這一次進擊,在觀眾(guān zhòng)心目中尚且還是能算作正義的(de),但其正義的程度相比前兩次(liǎng cì)進擊已經(jīng)大打折扣了。如果我們分析韓吉(hán jí)和艾倫的分歧,就會知道為什么(wèi shén me)艾倫在這時已經(jīng)變得毀譽參半了。韓吉(hán jí)和艾倫具有相同的出發(fā)點:全世界??都(dōu)要打帕拉迪島,這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shì qíng)。換言之,哪怕帕拉迪島不想打仗,外界一定(yí dìng)會打你。但韓吉的想法是(shì),提升科技,加強防守,并且盡可能外交斡旋(wò xuán)。等到聯(lián)合軍真的打過來了,再(zài)進行保衛(wèi)戰(zhàn)。
而艾倫的想法,和前(qián)兩次進擊完全相同——憑什么只能是他們(tā men)入侵我們,不能是我們入侵他們?全世界??(quán shì jiè)不是要消滅艾爾迪亞人嗎?那我為了(wèi le)保護帕拉迪島,現(xiàn)在就在馬萊給你個(gěi nǐ gè)下馬威,讓你暫時失去對我出兵(chū bīng)的能力。艾倫的這次進擊尚且能(néng)算作正義,是因為帕拉迪島打的是(shì)反侵略戰(zhàn)爭。但艾倫為了反侵略直接先(xiān)開戰(zhàn),并且殺了一大批馬萊平民,這(zhè)一應對方式,就帶來了爭議。我們(wǒ men)會發(fā)現(xiàn),這一復仇行為,似乎已經(jīng)超出(chāo chū)了某種限度——馬萊的平民雖然是(shì)戰(zhàn)爭的支持者,但并未直接殺害帕拉迪(pà lā dí)島人。甚至,與上面所提到的被迫(bèi pò)變成巨人的肯尼村民相比,馬萊的(de)平民對帕拉迪島人生命上的威脅(wēi xié)近乎為零。但是,艾倫為了反侵略,還是(hái shì)毫不留情地殺了他們。與他相反,如果(rú guǒ)執(zhí)行韓吉的想法,帕拉迪島人面對的(de)則僅是入侵的聯(lián)合軍,殺死(shā sǐ)軍人和殺死平民顯然是不一樣(yī yàng)的。因此,在觀眾心目中,艾倫的(de)第三次進擊,在尚且算是正義的同時(tóng shí),已經(jīng)含有了許多不義的成分。
第四次進擊:發(fā)動(fā dòng)地鳴,摧毀世界??
對于這次進擊,幾乎所有(suǒ yǒu)觀眾都會覺得是不義的。這(zhè)不僅是因為全世界??除開軍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shì)平民,他們雖然恐懼巨人,歧視艾爾迪亞人,但罪(dàn zuì)不至死;也是因為,即使屠殺了全世界??(quán shì jiè),只留下帕拉迪島的島民,只要巨人(jù rén)之力不消失,島上依舊還會劃分派系(pài xì),爭斗不息。因此,發(fā)動地鳴既是極端(jí duān)殘忍的,也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de)。
但正如我們上面所說,艾倫的每(měi)一次進擊,動機和行動模式都是(shì)一樣的。這一點在耶格爾醫(yī)生搶奪(qiǎng duó)王室之力時尤其明顯,當弗里茨王(wáng)告訴耶格爾醫(yī)生,歷史上艾爾迪亞人利用巨人(jù rén)之力,屠殺了太多無辜百姓;所以(suǒ yǐ)現(xiàn)在艾爾迪亞人的后代被趕盡殺絕,也是(shì)情有可原,甚至是一種贖罪時。耶格爾醫(yī)生(yī shēng)動搖了。但是,和耶格爾醫(yī)生共享記憶(jì yì)的艾倫,這時出離地憤怒了。他(tā)的想法,和第一次殺掉歹徒時是(shì)一樣的——憑什么?憑什么祖先犯下(fàn xià)的錯誤,要后人承擔?憑什么帕拉迪(pà lā dí)島人就必須引頸受戮,而不是反過來(fǎn guò lái)殺光所有敵人?
我們可以說,艾倫是(shì)尤其自私的,只要自己在乎的人(rén)能不受傷害,殺掉多少“外人”都可以(kě yǐ)。我們也可以說,艾倫在某種意義上(shàng)是無私的,因為他從來都不在乎(bù zài hū)自己的命,要是他一個人死能(néng)立馬換來身邊人的幸福,他馬上(mǎ shàng)就可以去死掉。這恰恰證明(zhèng míng)了,對艾倫從“正義”到“不義(yì)”的評價變化,并不是由艾倫思想(sī xiǎng)或者行動模式的變化引起的,四次(sì cì)進擊,次次皆同。導致大家最終認為(rèn wéi)艾倫是反派、是瘋子的原因,恰恰(qià qià)是復仇行為的不斷強化,超越了(le)我們(大多數(shù)人)心中所認同的那個(nà ge)限度。它由對三個歹徒的復仇(fù chóu),強化為對所有巨人的復仇,強化(qiáng huà)為對馬萊的復仇,最終強化為(wèi)對全世界??的復仇。懷著追求自由的(de)熱血??,艾倫進擊、進擊、再進擊,最終沖向(chōng xiàng)絕路,無法回頭。
這時我們再看韓吉(hán jí)的方案,就會更加體會到“限度(xiàn dù)”何在了。在意識到巨人之力即將(jí jiāng)在數(shù)十年內被現(xiàn)代科技超越的前提(qián tí)下,韓吉只希望發(fā)動小范圍地鳴,讓(ràng)其他國家不敢再進攻帕拉迪島,從而(cóng ér)爭取發(fā)展科技的時間。這樣殺傷的(de)人數(shù)也被控制在了較小規(guī)模(xiǎo guī mó)。但代價在于,希斯特利亞作為弗里茨王(wáng)后裔必須被嚴格保護起來,并通過(tōng guò)生育維持帕拉迪島發(fā)動地鳴的能力(néng lì)。這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qíng kuàng)——為了國防,一小群人要犧牲自己的(de)自由,隨時為戰(zhàn)爭做準備,整個人生(rén shēng)幾乎都貢獻給了國防事業(yè)。但(dàn)艾倫不僅反對弗里茨王的投降主義方案(fāng àn),甚至也反對韓吉這一“適度動武(dòng wǔ)”的方案。艾倫的想法還是和上面(shàng miàn)一樣的——憑什么?明明是你們要(yào)入侵帕拉迪島,憑什么因為你們的(de)邪惡計劃,希斯特利亞就要失去自由,被(bèi)強迫生育?艾倫的這一質問是(shì)合理的,但這也正是最反直覺(zhí jué)的地方。因為,韓吉的方案似乎指示(zhǐ shì)著,當規(guī)模上升到國與國之間時(shí),正義的復仇,似乎在適度動武的(de)同時,也必須容忍己方受到一定傷害(shāng hài);換言之,當我們做到了本國一點虧(kuī)都不吃,讓對方付出徹底的代價(dài jià)時,復仇就已經(jīng)超出了界限,成為(chéng wéi)了不義的行為(讀者可以自動填入(tián rù)最近的時政新聞)。
因此,很多觀眾認為(rèn wéi),抵達海灘的時候,進擊的巨人就(jiù)應該結束了。從故事完整性的角度(jiǎo dù)我不贊同。但在艾倫本人應該(yīng gāi)從此停止復仇的角度上,我是(shì)贊同的。韓吉方案是不夠熱血??、不夠(bù gòu)自由、不夠“保護我方”的;但韓吉方案(fāng àn)卻就是最現(xiàn)實、最權衡利弊、最合乎(hé hū)我們心目中的“正義”的那個。
這(zhè)就是諫山創(chuàng)的厲害之處,通過(tōng guò)精心設計,他帶給了我們深刻的反思(fǎn sī)——追求自由的熱血??,一定總是“正義”的(de)嗎?不斷地塔塔開,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wèn tí)嗎?受害者的復仇,真的是毫無限度(xiàn dù)的嗎?他一面啟發(fā)著我們,一面(yí miàn)又做出了自己悲觀的預測,正如(zhèng rú)劇情最后“耶格爾派”最終掌握了帕拉迪島(dǎo)的統(tǒng)治權一樣,真的遇到了相同的(de)情況,在“合乎正義的復仇”和“不吃(bù chī)一點虧的戰(zhàn)斗”之間,很多人可能(kě néng)還是會選擇后者。就像紺碧(bì)、像艾倫所想的那樣——我只知道(zhī dào)自己的親人朋友受傷害了,而你們(nǐ men)和我非親非故,為了親人朋友,我當然(dāng rán)就要把你們當敵人,甚至要驅除(qū chú)殆盡,一匹不留。
所以,還是不斷提醒自己(zì jǐ)吧,在弗里茨王和艾倫之間,還有(hái yǒu)韓吉。如何成為像韓吉那樣既不(bù)投降、也不瘋狂,堅守正義的人(rén),是我們每個人看完《進擊的(de)巨人》后都要不斷思考的事(shì)。
唐上程
202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