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以德瓦克先生的現(xiàn)今與回憶(huí yì)的雙重視角展開,塑造了一位典型(diǎn xíng)的 “拜倫式英雄”——高傲而倔強、憂郁(yōu yù)而孤獨、神秘而痛苦、與社會格格不入(gé gé bù rù)而對之進(jìn)行徹底反抗的叛逆者(pàn nì zhě)。
德瓦克先生精神世界??的第一次死亡(sǐ wáng),源于初戀神話的驟然崩塌。影片以高(yǐ gāo)飽和暖色調(diào)渲染的回憶片段,呈現(xiàn)了(le)一個近乎夢幻的邂逅:夜晚溫暖的(de)燈光、恰到好處的寧靜氛圍與杜松子酒。他(tā)一頭扎入愛??情、每天寫詩,卻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wú fǎ)徹底打破語言的隔閡,還面臨著(zhe)對戀人懷孕所帶來的未知感(gǎn)的恐懼。最終當(dāng)?shù)峦呖讼壬l(fā)現(xiàn)他視(tā shì)若圣物、僅為愛??人吟誦的詩篇,被(bèi)對方未經(jīng)許可便投稿出版,他感到金錢(jīn qián)和利益褻瀆了愛??情的神圣。他(tā)憤怒而絕望,在混亂中失手碰倒(pèng dào)了懷孕的戀人。從此,他不再相信(xiāng xìn)愛??情,連帶其靈魂的渴望(Sehnsucht)也一同(yī tóng)干涸,抽煙酗酒、一蹶不振。

數(shù)十年過去了,當(dāng)(dāng)他的生活仿佛永遠(yuǎn)失去希望時(shí),年輕的社工莉娜如同光芒,闖入了(le)空酒瓶筑成的堡壘。莉娜的鼓勵融化(róng huà)了他冰封的心泉,德瓦克先生(xiān shēng)重新端起打字機,以詩句為武器, 與(yǔ)內(nèi)心具象化的“魔鬼”角力——那象征著(zhe)衰老丑陋、無聊呆滯、失去了寫詩的(de)能力、有著老鼠的形象的魔鬼。 莉娜(lì nà)將德瓦克先生飽蘸痛苦與才華(cái huá)的詩作交給了主任,然而在利欲熏心(lì yù xūn xīn)的主任眼中,這些文字不過是其(qí)粉飾政績的籌碼。一通意外的電話(diàn huà)讓德瓦克先生得知,自己的心靈(xīn líng)囈語再次成為了他人交易的物品(wù pǐn),塵封許久的痛苦再度回溯。他悲痛欲絕(bēi tòng yù jué)、趕走所有人,將自己重新反鎖??,魔鬼再次(zài cì)帶著死亡的陰影步步緊逼。
當(dāng)莉娜(dāng lì nà)握著被撕碎的詩稿殘骸時(shí),才終于意識到了德瓦克先生(xiān shēng)的真正渴求。她辭去工作、卸下了(le)社工身份,回歸一個純粹的“人”,重返(chóng fǎn)德瓦克先生的幽暗世界??。在驚訝(jīng yà)中,德瓦克先生發(fā)現(xiàn),微笑的莉娜(lì nà)在此刻與他的初戀逐漸重合(chóng hé),宛如一位點著蠟燭的天使,將他(tā)從老鼠橫行、骯臟不堪的垃圾箱中(zhōng)拯救出來。這一次的他成功掙脫(zhèng tuō)了死亡的魔爪。

導(dǎo)演以粗糲的(de)黑白影像構(gòu)建了德瓦克先生棲身(qī shēn)的“新世界??”:公寓和電梯逼仄壓抑,唯有(wéi yǒu)代表權(quán)力的主任辦公室才明亮空曠(kōng kuàng);辦公大樓的樓梯間扭曲得近乎垂直,人(rén)在其上艱難地攀巖;毫無生氣(shēng qì)的住宅樓群,唯有在德瓦克先生(xiān shēng)仿佛燃燒生命的朗誦中,才無精打采(wú jīng dǎ cǎi)地“睜開眼睛”、回以無力的謾罵。公務(wù)員針對(zhēn duì)他的個人行為和巨大老鼠針對他(tā)的幻覺世界??構(gòu)成了雙重干擾,上鎖??(shàng suǒ)的門形同虛設(shè),臭烘烘的他與其說是自我(zì wǒ)放縱的沉淪,不如說是對這個荒唐世界??(shì jiè)的無聲抗議。只有兒童,才通過表達(dá)(biǎo dá)對希望與美好的向往和維修(wéi xiū)打字機的能動性,保存了僅有的(de)作為人類的生命力。正如編劇所說的(de)“Life, the world, human beings.”, 正因世界??如此灰暗壓抑,才更顯得(xiǎn de)人性的微光愈發(fā)可貴。
只不過,影片在(zài)著重表現(xiàn)德瓦克先生的個人掙扎(zhēng zhá)時,周圍的人成為了僅僅服務(wù)(fú wù)于主題的工具。公務(wù)員和兒童都(dōu)是如此,尤其是作為核心事件推動者(tuī dòng zhě)的莉娜,已被壓縮為救贖男性(nán xìng)的功能性符號——兼具記憶中完美無瑕的(de)繆斯和現(xiàn)實中無私奉獻(xiàn)的拯救者(zhě)。 她們作為獨立個體的復(fù)雜性統(tǒng)統(tǒng)消融(xiāo róng)在男性創(chuàng)傷敘事的圣壇上。 這使(zhè shǐ)影片對“人性微光”的禮贊陷入悖論(bèi lùn):當(dāng)個體只能以天使或魔鬼的(de)極端形態(tài)存在,所謂救贖終究是場(chǎng)單一視角的獨角戲。

參考資料:
劉念茲,王化學(xué)(huà xué)等著. 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M]. 濟(jì)南:山東(shān dōng)人民出版社,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