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末尾有更新: 體面的演員易(yì)烊千璽與體面的全女班底 一次(yī cì)關于“被看見”與“被理解”的深度(shēn dù)凝視
全文約5400字,閱讀約需25分鐘(fēn zhōng)。不搞內(nèi)娛,純路人視角觀察和(hé)解析。
這個年輕人 將捍衛(wèi)這一代華語(huá yǔ)青年演員的尊嚴
——發(fā)布于東京國際電影??節(jié)(diàn yǐng jié)放映后
在東京看了《小小的我(wǒ)》。這場沒有主創(chuàng)團隊,于是沒有周身粉絲(fěn sī)的騷動,反而促成了一次全情投入(tóu rù)的觀影體驗,
早在媒體宣傳中(zhōng),得知易烊千璽在影片中扮演(bàn yǎn)一位20歲左右的腦性癱瘓者。我(wǒ)的擔心多過期待。畢竟過往的國內(nèi)(guó nèi)影視劇里頭,飾演特殊群體的演員不少(bù shǎo),往往對特殊群體的刻畫流于(yú)表面,以呆滯的表情和異樣的(de)肢體來代表“特殊”。那些演員均年(nián)長于易烊千璽。
擔心自然多余。 這是(zhè shì)一位體面的青年演員呈上的(de)一部體面的影片。我依然無法從中(cóng zhōng)窺探他演技的上限,這種未知令人(lìng rén)一陣顫栗——也只是觸及到了這座(zhè zuò)孤山的一角——自然令人欣慰。
影片在國內(nèi)(guó nèi)尚未上映,既然不方便劇透,那聊聊(liáo liáo)其他。
-
我對四字的過往了解不深(bù shēn),只知道他出身草??根,自幼隨父母(fù mǔ)北漂。多年前我在劇組待過一陣子(yī zhèn zi),閑暇時觀察劇組的人,包括四字(sì zì)。那會兒他還是小小少年,終日眉頭緊鎖??(jǐn suǒ),帶著少年不該有的沉思和(hé)緊張,也許是心中的弦不敢松懈(sōng xiè)。小小少年的煩惱,多年后我才(cái)知曉,他正面臨一場人生的抉擇(jué zé):決定留下來,繼續(xù)往前走,做個名副其實的演員(yǎn yuán),還是體面退場(他甚至想到了學習(xué xí)美術專業(yè)作為退路)。相比其他兩位前路明朗(míng lǎng)的同行,他的未來顯得晦暗不明(bù míng)。
好在,他在這場博弈中選擇(xuǎn zé)堅持,而后一騎絕塵。得以在今日,觀看(guān kàn)一部又一部他的主演佳作。再(zài)一次令人欣慰。
-
我鄙夷流量,四字是我(wǒ)少數(shù)瞧得上的流量演員,甚至(shèn zhì)認為用“流量”二字定義他稍顯(xiǎn)輕浮,可誰讓他擁有那么多擁(duō yōng)躉呢。
如果看穿流量背后的虛假(xū jiǎ)與空洞,便會知道流量明星的誕生(dàn shēng)是一場沒有靈魂的造星運動,精致(jīng zhì)的包裝、大差不差的宣傳策略,仿佛(fǎng fú)一批又一批提線木偶被精心雕琢,少(shǎo)了真誠的情感與真實的自我(zì wǒ)。
但在這一片毫無生氣的流量(liú liàng)浪潮中, 四字似乎是個例外。即便(jí biàn)他也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甚至(shèn zhì)常被貼上“流量”的標簽,卻(què)能在他身上看到一種真正屬于(shǔ yú)演員的自覺與深度,這讓他(tā)從“流量”的定義中脫身而出,自成一派(yī pài)。
-
觀影時,我一度開始思索他存在(cún zài)于內(nèi)娛的意義。也許是捍衛(wèi)? 捍衛(wèi)(hàn wèi)這個平庸的流量時代里,作為華語(huá yǔ)青年演員的尊嚴。 連同他對劇本(jù běn)的選擇,也在無聲地支持,支持(zhī chí)華語電影??的多樣性。
我看許多人(rén)說四字是天才,極具天賦。可是他(tā)的表演絕非“天才”二字可以概括。用(yòng)“天賦”去簡單歸結他的演技,是(shì)一種對他努力??的忽視與抹殺(mǒ shā)。
不如說,天賦只是他進入“藝術窄門”的(de)一把鑰匙,而真正通往“窄門”的道路(dào lù),崎嶇深幽,艱苦卓絕,絕非憑天賦便能(néng)一路坦途,而是要以持續(xù)不斷的(de)努力??去開辟。只有在不懈的追求(zhuī qiú)中,經(jīng)歷打磨與考驗,才能逐步接近(jiē jìn)那條狹窄之道的奧義。
顯然他正在(zhèng zài)接近奧義。且在這條道路上,他(tā)將自身的存在打磨成一種新(xīn)的高度與意義。
那么祝他暢快(chàng kuài)淋漓,也希望他早日擺脫流量標簽(biāo qiān),到那時,他一定擁有更豐富的(de)自由和選擇。
11月3日 于東京
體面(tǐ miàn)的易烊千璽與全女班底 一次(yī cì)關于“被看見”與“被理解”的深度(shēn dù)凝視
——發(fā)布于國內(nèi)首映后 針對電影??(diàn yǐng)本身的深度解析
如果只看電影??(diàn yǐng)的簡介,或許會把《小小的我》歸類(guī lèi)為“講述腦性癱瘓男孩??在逆境中(zhōng)成長”的勵志電影??。那我斷然不會(bú huì)在國內(nèi)上映后,又去重刷一遍(yī biàn)。
可能得益于《小我》的全女制作班底(bān dǐ),即監(jiān)制、導演、編劇皆為女性。女性(nǚ xìng)電影??人更傾向關注家庭、個體及(jí)成長,擅長聚焦和解構人性?!缎∥?wǒ)》正是如此。 影片沒有把劉春和的殘疾(cán jí)符號化,也沒有刻意強化“熱血??勵志”的(de)敘事套路。拒絕煽情與賣慘,拒絕(jù jué)消費殘障群體,以平視的視角,用(yòng)自然輕快的敘事方式娓娓道來,有著獨(dú)一份的體面和高尚。
我記得電影??(diàn yǐng)的第一幕實在震撼——手持鏡頭特寫劉春(liú chūn)和扭曲的腳,慢慢向上移到(dào)他腿部、五官、背影,接著他在天臺(tiān tái)寫下“遺囑”兩個字,故事隨之展開。 導演(dǎo yǎn)沒有站在“同情者”的角度憐憫劉春(liú chūn)和,而是真實直觀地呈現(xiàn)了一個(yí gè)在場者視角。 沒有被迫感動,也沒有捆綁(kǔn bǎng)同情,在劉春和日復一日的生活片段(piàn duàn)里,我看到了一個殘障青年如何(rú hé)直面身體的限制與心靈的渴望(kě wàng),在家人的呵護與社會的偏見(piān jiàn)之間尋找自我和尊嚴,在渴求愛??(ài)與自由中找到成長的出口。
仍然(réng rán)得益于女性創(chuàng)作者的細膩和修養(yǎng),影片(yǐng piàn)始終保持著“溫柔”而“克制”的整體基調(jī diào)。
以下是我的觀影感受:
一、東亞(dōng yà)家庭普遍存在的代際難題
影片中,外婆(wài pó)、母親與劉春和之間久未厘清(lí qīng)的情感紐帶,是東亞家庭的一面鏡子(yí miàn jìng zi),映射出三代人在責任、愧疚和愛??(ài)之間的千絲萬縷。
外婆陳素群,21歲時(shí)遭遇婚姻背叛后離異,為了謀生獨自(dú zì)遠走,留下襁褓中的女兒??(劉春和(hé)的母親)。她背負著“拋棄”孩子??的深重(shēn zhòng)愧疚,四處奔波賺錢,險些在西藏喪命。直到(zhí dào)女兒??16歲時,才回到故鄉(xiāng),試圖彌補(mí bǔ)母女情緣,然而為時已晚。這也成為這(zhè)段復雜代際關系的起點。從女兒??(nǚ ér)生下的兒子??(劉春和)確診為腦癱(nǎo tān)后,她便承擔起照料外孫的(de)責任,成為他最重要的保護者和(hé)陪伴者。她從不缺席外孫的每(měi)一次治療,一張張火車票記錄著她(tā)無微不至的關愛??。她的愛??并不(bù)輕柔,是帶著鋒利的保護欲(yù)和對女兒??深沉的愧疚。
母親陳露(chén lù)則是另一個矛盾體。她的童年(tóng nián)缺乏母愛??,對自己的母親心生(shēng)怨恨且關系疏遠。她不是合格的(de)母親,沒有人教她如何做一個好(hǎo)母親。因難產(chǎn)導致兒子??腦癱后,她(tā)深感愧疚和自責,卻在教育兒子??(ér zi)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近乎苛刻的嚴厲(yán lì)和控制欲。她不允許兒子??報考(bào kǎo)外地大學,要求他復讀,甚至在二胎(èr tāi)女兒??降生后,下意識懷疑兒子??可能會(huì)傷害妹妹。這一切看似殘酷,背后是(shì)她對兒子??的命運的恐懼與(yǔ)無助。
外婆和母親的故事反映了(le)不少東亞母親在“自我生存”和“母職(mǔ zhí)責任”之間的拉扯。 影片展現(xiàn)了長久(cháng jiǔ)積累下來的愧疚、怨恨與隔閡——母親(mǔ qīn)因為“被拋棄”而憤懣,外婆因為“拋棄(pāo qì)了孩子??”而愧疚。
此外,關于劉春和(hé)的父親,在片中僅出現(xiàn)三次。其中(qí zhōng)一次,以近乎殘酷和冷血??的形象(xíng xiàng)浮現(xiàn)在劉春和的回憶中。導演(dǎo yǎn)用最少的鏡頭呈現(xiàn)許多現(xiàn)實生活中(zhōng)的父親角色:在面臨孩子??的慢性病(màn xìng bìng)、特殊需求時,他們習慣性地退到生活(shēng huó)的“背景”里,也許忙于工作掙錢,但(dàn)最終還是把更多的家庭照料(zhào liào)重擔壓在女性身上。我想,“消失的(de)父親”也是發(fā)生在東亞家庭的(de)普遍現(xiàn)象。
二、殘障青年也有渴望愛??(ài)與性的權利
在傳統(tǒng)敘事中(zhōng),殘障人士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對性(duì xìng)的渴望,常被弱化或忽視。《小(xiǎo)我》卻大大方方呈現(xiàn)了劉春和的(de)愛??與性,以及因身體狀況而產(chǎn)生(chǎn shēng)的自尊心與無力感。
我喜歡在劉春(liú chūn)和房間發(fā)生的那幾場戲。雅雅(yǎ yǎ)對身為殘障青年的劉春和在(zài)x方面的表現(xiàn)感到好奇,倆人發(fā)生(fā shēng)一些身體的觸碰試探,狹小的(de)房間開始升溫。也是在此刻,劉春(liú chūn)和希望雅雅能理解他不僅僅是(shì)“只能做朋友的男孩??”,而是一個“正常(zhèng cháng)的20歲成年男人??”。此外,劉春和還(hái)通過夢境與生理反應展現(xiàn)了他對(duì)x的的渴望。例如,他夢見與雅雅(yǎ yǎ)的親密接觸,醒來后顯得迷茫和(hé)失落;清晨,因“鼓起”而尷尬地應對(yìng duì)。這些細節(jié)不僅真實地反映了一個(yí gè)青春期男孩??的生理與心理變化,也(yě)讓觀眾更深刻地理解了劉春(liú chūn)和在愛??與x面前的復雜情感(qíng gǎn)。
“性”在這部電影??里不是噱頭,而是(ér shì)真實地刺痛了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 通過(tōng guò)這些真實且現(xiàn)實的描繪,賦予了(le)劉春和充滿欲望與渴望的靈魂(líng hún),打破了我們對殘障角色的刻板(kè bǎn)印象,也引發(fā)了我們對殘障人士(rén shì)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
三、扭曲的人生(rén shēng),也要挺直地活著
影片開頭,劉春(liú chūn)和歪歪扭扭攀爬樓梯的步伐,是對(duì)腦性癱瘓者最直觀的呈現(xiàn)。身體(shēn tǐ)的局限影響了他的內(nèi)心與(yǔ)性格,他最痛苦的部分是被(bèi)社會與他人眼中的“殘障者”標簽(biāo qiān)束縛住。作為一個年輕人,他渴望自由(zì yóu),渴望尊嚴,想和其他人一樣有平等(píng děng)的機會去生活、去愛??、去遠方(yuǎn fāng),去被尊重。在人群中,總是能(néng)感受到他有一種淡淡的孤獨感,并非(bìng fēi)來自于物理上的距離,而是來自(lái zì)于無法與他人真正連接的隔閡(gé hé)。 劉春和并不需要同情,他渴望的是(shì)被當作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來看待(kàn dài),這是他一生最難以得到的(de)東西; 甚至連她的母親,都無法(wú fǎ)平視他。
吞咽牛??軋?zhí)悄菆鰬蛱钊诵乃?xīn suì)了。在這個20歲的夏天,劉春和(hé)努力??融入外婆的樂團,跨出愛??的(de)第一步,打工賺學費,考駕照,和樂仁善地(dì)接納新生的妹妹,給所謂的“正常人(zhèng cháng rén)”讓座……卻被現(xiàn)實一次次重重打擊。他(tā)吞咽的是滿腔委屈與自我否定(fǒu dìng),表面上看是一顆顆糖卡住了(le)他的氣管;在心理層面,是他(tā)難以咽下的現(xiàn)實、渴望與尊嚴。
片尾(piàn wěi),劉春和和外婆開車去遠方,他(tā)將貓的骨灰撒在風中里,某種意義(mǒu zhǒng yì yì)上也是他“與過去和解”的(de)儀式——他要真正告別那只三條(sān tiáo)腿的小貓,就像告別以往總以(zǒng yǐ)“殘缺”定義自己的人生,奔赴大學生?????活(shēng huó),和嶄新的人生。當然,依然會面臨(miàn lín)偏見。
四、當代年輕女性的迷茫與(yǔ)探索
僅從影片呈現(xiàn)的故事來看(lái kàn)(忽略演員),我覺得雅雅的人設相當(xiāng dāng)好,是一個具備現(xiàn)代困惑與人際(rén jì)魅力的復雜個體。例如“全職女兒??”這個(zhè ge)設定,也是當下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里(lǐ)應運而生的一種“職業(yè)”。雅雅并非是個(gè)“工具人”的存在,她之所以拒絕劉春(liú chūn)和的進一步靠近,不只是因為對方(duì fāng)是殘障人士,更是出于對“自身處境(chǔ jìng)”的不自信和不確定性。影片中有交代(jiāo dài),雅雅人類學專業(yè)畢業(yè),“廉價粉領”,畢業(yè)即(jí)失業(yè),正在啃老中,找不到人生的(de)方向。她在外人面前表現(xiàn)得自信(zì xìn)灑脫,實際上“無所歸屬”,在情感上(shàng)選擇“退一步”,或許是因為她擔心自己尚且(shàng qiě)沒有安放好的人生,無法承擔對(duì)一個特殊青年的責任。
從女性觀眾(guān zhòng)的視角來看,雅雅其實也是一個(yí gè)“被看見的當代女性”。她對劉春(liú chūn)和并非只有好奇,也包含一份互相(hù xiāng)欣賞的純粹;但面對身體殘障與(yǔ)社會偏見,她確實有無法跨越的(de)猶疑。可能會有人judge雅雅“殘忍”,卻忘(wàng)了她也正在面臨生活中的(de)迷惘、原生家庭的束縛與自我價值(jià zhí)感的找尋。 導演沒有將她塑造成(sù zào chéng)單一化的“女神”來拯救劉春和,而是(ér shì)給了她不完美的真實處境(chǔ jìng)——這也是女性導演最難能可貴的(de)一種表達,坦誠展現(xiàn)人物的“閃閃發(fā)光”與(yǔ)“猶豫脆弱”,讓人物有層次、有矛盾(máo dùn)。
五、關于易烊千璽的表演
之前(zhī qián)的影評發(fā)出來后,有粉絲推薦我(wǒ)去看《揚聲》的采訪,里頭有關于(guān yú)四字對表演的看法。我看了(le),認同他反對“真聽真看真(zhēn)感受”,以及“我的感受不是角色的(de)感受”的觀點。
“真聽真看真(zhēn)感受”一直以來是表演學界的“金科玉律(jīn kē yù lǜ)”。是指演員完全進入角色的情境(qíng jìng)中,真切地感受角色的情緒,從而(cóng ér)激發(fā)出看似更真實的表演。但(dàn)這種方式容易導致演員的個人感受(gǎn shòu)與角色混淆,甚至有時會讓角色(jué sè)的情緒被演員的個人情緒主導(zhǔ dǎo),變成一種帶有自我色彩的“真實”。從(cóng)本質上說,這種方法容易讓演員(yǎn yuán)的自我意識介入角色,使得角色成為演員(yǎn yuán)情緒的載體,而非獨立的生命體(shēng mìng tǐ)。
四字所反對的,或許正是這種個人(gè rén)情感的過度介入。 他認為演員的(de)感受不等同于角色的感受,是對(duì)表演的界限的清晰認知。 演員的(de)任務不是去“感同身受”,而是去認識、理解(lǐ jiě)和傳達角色的情緒。角色的體驗(tǐ yàn)來自角色本身的背景和經(jīng)歷,演員(yǎn yuán)作為扮演者,需要對角色進行細致的(de)揣摩和分析后,以一種間接的(de)、克制的方式呈現(xiàn)。這種方式是將(jiāng)演員的主觀感受置于角色之后,讓(ràng)角色純粹地展現(xiàn)出來,不被演員(yǎn yuán)的個人情緒所干擾。
或許是四字(sì zì)使用了這種經(jīng)過反復實踐、深度思考(sī kǎo)、摸索并沉淀出來的高明的演法(yǎn fǎ)。 我看不到他演技的上限,這令人(lìng rén)不寒而栗,而后血??脈僨張。
舉例四字在(zài)《小我》中的呈現(xiàn),他沒有選擇(xuǎn zé)浮于表面的肢體動作、強烈失控的(de)情緒宣泄來搶戲,而是將注意力集中(jí zhōng)在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向內(nèi)探索和(hé)挖掘,在角色深處向外傳遞角色的(de)勁兒。觀眾因此不會被他的表演(biǎo yǎn)所分神,只會逐漸被角色的情感(qíng gǎn)層層包裹,沉浸在角色的生活里(lǐ)。這種低調的演繹方式更貼近真實(zhēn shí)的本質,而非短暫的視覺震撼(zhèn hàn)。能在表演中能達到這種境界(jìng jiè),體現(xiàn)他專業(yè)素養(yǎng)是一方面,也能(néng)折射他對表演藝術的虔誠。
演員不是(bú shì)站在自我表達的角度去“演(yǎn)”,是以近乎謙卑的態(tài)度將自己(zì jǐ)完全交付給角色。這不僅是對觀眾(guān zhòng)的尊重,更是對藝術的敬畏。
所以(suǒ yǐ)他值得被尊重,未來也會被(bèi)敬重。
六、全女班底:監(jiān)制尹露女士,導演(dǎo yǎn)楊荔鈉女士,編劇游曉穎女士
2024年看到(kàn dào)了許多女性導演的高口碑作品(zuò pǐn),都在以犀利又柔和的視角(shì jiǎo)剖析個體、女性、家庭、社會等議題。相比(xiāng bǐ)一些登味電影??, 女性導演更善于從(cóng)家庭、日常、個體切入,在微觀處展現(xiàn)(zhǎn xiàn)宏大的人性悲喜,這種兼具個人風格與(yǔ)現(xiàn)實關懷的“女性力量”顯得彌足珍貴。
《小(xiǎo)我》也是這一趨勢的延續(xù)(yán xù):它關注社會中“被忽視的人群”(腦癱(nǎo tān)、殘障、以及家庭里的女性)、也打破(dǎ pò)了一些老派模式(比如絕不把男主角(nán zhǔ jué)當作勵志工具人,也不給女主角(nǚ zhǔ jué)貼上“拯救者”標簽)。這種多重維度(wéi dù)的探討深刻且真誠,它讓我們(wǒ men)看到女性創(chuàng)作者敏銳、豐富的情感,以及(yǐ jí)那份“不偏不倚一針見血??”的敘事技巧。
從(cóng)我作為女性觀影者的角度來看(lái kàn), 《小我》既有對母親、外婆的傳統(tǒng)(chuán tǒng)形象解構,也有對“女性如何面對(miàn duì)自我人生”的再思考。 它在溫暖(wēn nuǎn)的底色中暗藏凌厲的問題——我們(wǒ men)是否懂得真正“看見”彼此?當一個家庭(jiā tíng)里有了特殊的孩子??,當女性(nǚ xìng)在代際中背負著無數(shù)重擔時,我們(wǒ men)要如何在愛??與不理解、在(zài)責任與自我之間尋找平衡?
正是因為(yīn wèi)有了女性創(chuàng)作者對角色的關懷(guān huái)與尊重,我們才有機會如此全面(quán miàn)地觸摸一個腦癱青年的生存狀態(tài)(zhuàng tài),也在“平等地注視”下,靜靜地思考(sī kǎo):我們到底要用怎樣的姿態(tài)去(qù)對待那些身處社會邊緣的人?而(ér)當我們自己被人生困局折磨時(shí),又能否收獲那份“只把你(nǐ)當正常人看”的珍貴關懷?
也許這(zhè)正是女性導演能在今年的華語(huá yǔ)電影??市場嶄露鋒芒的一大原因:她們(tā men)讓電影??擁有一種更溫暖、更有(yǒu)彈性的力量——也讓我們看到了(le)在傷痛與困境之上,依然能開出(kāi chū)的希望之花。
12月27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