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風起前的蒲公英》的開場,兩個(liǎng gè)合唱團的初中女生在昏暗的大巴車(dà bā chē)后座講著《灰姑娘》的故事,一個人(rén)糾正另一個人灰姑娘需要離開城堡(chéng bǎo)的時間是十二點,然后她們?nèi)绨V如醉繼續(xù)(jì xù)講述著華麗的舞會、美麗的裙子(qún zi)和搖身一變的“公主”。而剛剛,她們才(cái)在北京核心市區(qū)的國際酒店大堂(dà táng)唱著合唱;此刻,他們已經(jīng)換下精致(jīng zhì)的演出服,乘坐一個多小時的大巴返回(fǎn huí)位于北京市大興區(qū)的蒲公英學校。 《灰姑娘》是(shì)《格林童話》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則。廣為流傳的(de)《格林童話》,構建了一個充滿魔力和幻想(huàn xiǎng)的浪漫世界??,涉世未深的各種角色們(men)在經(jīng)歷過一系列無傷大雅的折損后(hòu),最終總會迎來善意與祥和的happy ending。但(dàn)其實,格林兄弟所收集的民間故事藍本遠(yuǎn)不是這般夢幻。彼時的歐洲連年戰(zhàn)火(zhàn huǒ)、民不聊生,以此為背景產(chǎn)生的民間故事也(yě)多充斥著陰暗、血??腥與怪誕。

《風起(fēng qǐ)前的蒲公英》的英文名是《The bittersweet ballad》,其中ballad是(shì)指民間敘事短歌(四行詩,二四兩句(sì liǎng jù)押韻)。這種極簡的敘事詩體的選擇(xuǎn zé),很好地貫徹在了紀錄片的(de)敘事節(jié)奏之中。“青春沒有情節(jié),青春都(dōu)是細節(jié)”:四個人物交錯起伏的篇章(piān zhāng)敘事,夾雜著草??木關情的田園式意向(yì xiàng)。通過有效的組織,完成了流暢成熟(chéng shú)的coming of age敘事,把少年心事隨著陽光、春草??(chūn cǎo)、晚風、秋實一一道來。觀看過程中,很容易(róng yì)被這種舒暢和煦的感官體驗所(suǒ)籠罩。 這種調性,讓人很容易聯(lián)想起(lián xiǎng qǐ) Taylor Swift三封格萊美年度專輯的神?!禙olklore》,經(jīng)歷(jīng lì)了鄉(xiāng)村、流行和暗黑風格變化之后(zhī hòu),Taylor Swift在這一張返璞歸真的專輯中用(yòng)民間敘事體把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娓娓(wěi wěi)述說,但其實當我們透過溫柔動人(dòng rén)的曲調去仔細的看這位歌詞(gē cí)天才的敘事時,才發(fā)現(xiàn)這張專輯(zhuān jí)內(nèi)里的故事直言不諱的面對了很多(hěn duō)陰暗,嫉妒、背叛、不忠全部都被(bèi)流動的旋律有層次感的包裹起來(qǐ lái),才讓這張專輯再“見自我”后(hòu),達到了“見眾生”的境界。這種感官(gǎn guān)層次同樣存在在《風起前的蒲公英(pú gōng yīng)》的敘事之中。

在《風氣前的蒲公英(pú gōng yīng)》觀影過程中,似乎總可以感受到(dào)溫暖樂章中插入的某種不和(hé)諧音,似乎這首童話般的敘事組詩的(de)背面,暗流涌動著某種強大的力量(lì liàng)。這種力量,讓明媚的青春敘事中(zhōng)參雜著躁動的不安,讓孩子??過早地(guò zǎo dì)習慣了被動的離別,讓個體作為(zuò wéi)標簽被曝光在鎂光燈下,讓不同(bù tóng)背景間的鴻溝無可避免,讓教育在(zài)規(guī)訓與選拔的目的前逐漸變質(biàn zhì)。 2017年11月18日晚,北京大興一起突如其來的(de)火災,造成了19人死亡,8人受傷。事故(shì gù)發(fā)生在一處聚集了400多人的集(jí)生產(chǎn)、倉庫、居住為一體的三合一公寓(gōng yù)之中。隨后,北京展開了針對隱患群租(qún zū)公寓的“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行動(xíng dòng),而“緊急清退、限時五天”的強制政策(zhèng cè),迫使很多打工者連夜尋找住處,甚至舉家(jǔ jiā)搬離北京。

根據(jù)新聞稿,《風起前的蒲公英(pú gōng yīng)》的拍攝開始于2017年4月,結束于(yú)2019年同期,而蒲公英中學正位于北京市(běi jīng shì)大興區(qū)。所以影片開始不久,我們跟隨合唱團(hé chàng tuán)其中一位男生回家的路上,看到了(le)諸多督促拆遷的橫幅、噴涂著“拆(chāi)”字的自建房、還有正在被大面積拆除(chāi chú)的殘垣斷壁。與此同時,蒲公英中學也即將要(yào)搬遷到新建的標準化校區(qū)。 蒲公英中學(zhōng xué)作為北京市唯一一所專門面向外來務工人員(wù gōng rén yuán)子女的公立初中,這個屬性本身不僅僅(bù jǐn jǐn)是這些學生?????的戶口身份,這些孩子??(hái zi)的身后是一個個真實的家庭。2008年(nián)北京奧運會的舉辦舉世矚目,也正是因為(yīn wèi)這個機會,北京的城市加速發(fā)展建設(jiàn shè)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崗位缺口吸引了(le)全國各地的打工人嗅著相對(xiāng duì)豐厚的收入蜂擁而至,他們?yōu)榱烁畠r(lián jià)的租金聚集到了彼時還未(wèi)因機場建設而蓬勃發(fā)展的大興區(qū),每日(měi rì)從地鐵網(wǎng)絡還未覆蓋的住處(zhù chù)長途往返與市區(qū)的工作場所。除此之外(chú cǐ zhī wài),還有諸多隨之而來的還有諸多社會福利保障(bǎo zhàng)問題,其中就有很重要的子女(zǐ nǚ)受義務教育問題,因為戶口限制,他們的(de)子女如果不想留在老家隨遷來北京(běi jīng),就意味著無法進入公立學校,而只能選擇(xuǎn zé)費用高昂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的私立小學(xiǎo xué)、初中。這也使得公立的蒲公英中學(zhōng xué)的出現(xiàn)和存在對于這些家長與(yǔ)學生?????尤為重要。 聯(lián)想到這些背景,當影片(yǐng piàn)中合唱團的學生?????在中網(wǎng)開幕式唱起(chàng qǐ)《北京歡迎你》的時候,就有了(le)一種非常酸澀的觀感。開幕式導演在(zài)訓話中大概說的是:“這首歌(shǒu gē)是歡迎客人們來你家,來北京(běi jīng)做客”,但這些孩子??哪里有這樣的(de)立場,他們的日常生活范圍甚至不在(zài)在媒體中被人熟知的北京市區(qū)(běi jīng shì qū),這些學生?????連國貿(mào)和西單都分不清楚(fēn bù qīng chǔ),也并不知道什么是CBD。在要求他們“還音(hái yīn)”《北京歡迎你》之前,是否該問問:他們(tā men)為了跟隨建設北京的父母來到這里(zhè lǐ),但北京是否有曾真心歡迎過(guò)他們?

影片的另一個場景中,孩子??(hái zi)們參加慈善晚宴演出,有兩組鏡頭(jìng tóu)的剪接頗有意味。孩子??們演出(yǎn chū)的對象,各種社會名流吃著豪華晚宴(wǎn yàn),而在后臺孩子??們吃著對(duì)他們來說已經(jīng)是大餐的快餐漢堡(hàn bǎo)。慈善和相關的各類演出作為這所(zhè suǒ)學校能夠成立的現(xiàn)實支撐,固然是(shì)有其必要性價值的。但當這些(zhè xiē)學生?????們被置于鎂光燈之下表演時(shí),他們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gè tǐ),而代表了一類被注視的標簽(biāo qiān)。 當我們談論流動子女的時候,總是(zǒng shì)會連帶起各類苦難的形象。他們(tā men)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不僅被淹沒(yān mò)在各種人口經(jīng)濟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中,更因為(yīn wèi)各種自命不凡的剖析、洞察和憐憫被(bèi)異化成為事不關己的符號。我們不是在(zài)聲討統(tǒng)計學的傲慢(但一些“大評論家(píng lùn jiā)“的傲慢真的可以聲討一下),而是在(zài)呼吁個體關懷同樣重要。 所以當看到(kàn dào)他們因為追星成功而興奮不已時,才(cái)會由衷地和她們一起高興起來(qǐ lái)。這一刻,我們拋掉了所有成年人不合時宜(bù hé shí yí)的悲憫,而真正和她們一起在(zài)感受這個世界??,這是電影??敘事藝術無可取代(wú kě qǔ dài)的價值。因為電影??的鏡頭就是我們(wǒ men)選擇觀看這些對象的眼睛,我們只有(zhǐ yǒu)把自己置于他們之中去平視著(zhe)感受,才能真的拋下自己的既有(jì yǒu)認知,通過與他者共情來拓展自我(zì wǒ)的邊界,而這種拓展本身就是讓(ràng)世界??更美好的開始。 在童話與(yǔ)黑暗故事里,我們固然能有自己(zì jǐ)主觀的審美選擇,但卻不能輕易(qīng yì)的評斷兩種敘事選擇孰優(yōu)孰劣。畢竟(bì jìng)面對不同的敘事對象與目的,揭露(jiē lù)傷疤和剖析苦難需要成人的善辯(shàn biàn)與覺察,但用關切與愛??去營造(yíng zào)與守護童話,何嘗不是一種對抗世界??(shì jiè)的勇氣。 畢竟,某著名無名氏性感牧師(mù shī)曾經(jīng)說過:愛??絕非弱者可為(wèi)。浪漫本身需要建筑在許多許多的希望(xī wàng)之上。愛??人之愛??,亦比同希望。


(以下有劇(yǒu jù)透) ————————————————————

學生?????們討論《尋夢環(huán)游記》時(shí),展豪說“我期待結尾小男孩??能高歌一曲(gāo gē yī qū)證明自己的實力但卻沒有,我(wǒ)有點失望”,結果一語成讖的訴說(sù shuō)了影片后來的走向:影片的最后(zuì hòu),最有聲樂天賦的小云因為違反了(le)音樂學校的“紀律”沒有如愿走上音樂道路(dào lù)。觀眾連同著她與合唱團師生都(dōu)感到驚訝。這個段落看似突然,但卻(què)在影片中有跡可循:從袁老師?????從(cóng)影片開始便不斷強調的紀律、修養(yǎng)(xiū yǎng),到中網(wǎng)開幕式上他們因為演唱能力(néng lì)不足被嫌棄甚至被要求還音對口型(duì kǒu xíng)、到隨著年級增長不得不面對的按(àn)成績分層,雖然教育的目的不該是(shì)選拔,但我們當下的教育資源的嚴重不足(yán zhòng bù zú)又讓受教育者不得不面對選拔。所以,不(bù)在主流“康莊大道”上的,就會被(bèi)篩選、淘汰并打上“主流以外”的(de)標簽,這樣的過程發(fā)生在校園內(nèi)外(nèi wài),更發(fā)生在整個社會層面。 所幸,最后(zuì hòu)的最后,當合唱團的老團員已經(jīng)(yǐ jīng)隨著畢業(yè)和轉校各奔前程,考學失敗的(de)小云還是回到了音樂教室,伴隨著節(jié)拍(jié pāi)學習起新歌。 蒲公英校園里的這些花朵(huā duǒ),終將隨風飄散,隱入人海。但所幸,這部(zhè bù)影片留下了他們還在枝頭顫動(chàn dòng)時的樣子。那些十二三歲一起唱過的(de)歌,是任何規(guī)訓和偏見都消磨(xiāo mó)不去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