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到很多帖子,上來先拽了(le)一通“嬌妻文學”,然后因此就評低分。
個人(gè rén)覺得,一個合格的評論至少底線是(shì)評論該評論的文本,就事論事,不是以(yǐ)一個概念大導師,也不是用一個(yí gè)泛化的矛盾去挑起戰(zhàn)端。
這部劇(jù)的原作,沈在野、三皇子、國師都(dōu)是喜歡公主桃花的,從根本的(de)設定來看,這是一部女頻劇或者說是(shì)大女主劇。(尚未讀完全文,暫且放下不表(bù biǎo),不去討論更多細節(jié))嬌妻文學的(de)代表,據(jù)本人了解是偏向男頻小說(xiǎo shuō)的類型,各種類型女性為妻為妾都(dōu)是只愛??男主。所以立場不同,從(cóng)本質上來講這就和某些人扣(rén kòu)的帽子“小妾”文學是正好相反的(de)。
劇中編劇改了三皇子喜歡呂后(lǚ hòu)的情節(jié),大概是為了弱化所謂的(de)大女主
第二:大女主劇看的是(shì)什么?
看的是逆襲,看的是(shì)由低向高的奮斗,看的(de)是女主獨立的人格,看的是(shì)逆境里的不屈不撓、轉危為安、創(chuàng)造歷史、贏得(yíng dé)尊重。
因此在劇的開頭,女主大多(dà duō)是要身世卑微(自小是丫環(huán)侍女(shì nǚ)、或者是家道中落、或者是落難公主),這部(zhè bù)劇的設定亦是如此。和親公主(gōng zhǔ)是一顆棋子,并不會收到什么尊重(zūn zhòng),當然那一般是獻給皇帝(這是最高(zuì gāo)禮遇,但是不受待見也是常見(cháng jiàn)的)其次是指配給一個皇室宗親(zōng qīn)(旁支偏室為多)(這個只限本人看到(kàn dào)的一些歷史資料,想要BATTLE的可以補充(bǔ chōng))最后,可不可能給一位權臣呢?(遠的(de)不講,就講個清朝的,多爾袞迎娶(yíng qǔ)朝鮮所送來的公主,但因其貌不如意(bù rú yì)開始責難朝鮮使臣,這一行為也引起(yǐn qǐ)了當時的輿論熱議。而這位朝鮮(cháo xiān)公主最終成為了多爾袞的因果報應,在(zài)《朝鮮實錄》中有著如此記載:“九王既(jì)死,清國以其女,遂與九王手下將(jiāng)”。手下將,就是多爾袞的子侄輩的(de)一位親王。即是手下將又是(shì)親王,大概暫且可以看做是權臣和(hé)宗室旁支的結合體吧)所以,作為小說(xiǎo shuō)作者或者說編劇這樣設定女主,也沒什么(méi shén me)不妥吧?何以見得,就看不得了呢?何以見得(hé yǐ jiàn dé),就讓大家憤憤然了呢?
劇情還沒(méi)展開呢?女主還沒自救呢,怎么(zěn me)就被一棒子打成了“嬌妻”了(le)呢?
這部劇其實吸引人的就是(jiù shì)兩個在開始是敵對陣營的人(rén),是怎么在后續(xù)的結盟、相處、經(jīng)歷(jīng lì)一次次考驗以后,認定彼此是真正“三觀(sān guān)一致”的盟友的過程。
當然編劇過程(guò chéng)中,有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yǒu)一些bug。但是,基本上,沒有冗長的談情說愛??,也(yě)沒有耽誤辦正事兒,男女主都有自己(zì jǐ)的目的,也都在以自己的(de)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這點就還(hái)蠻好看的。
最后說一句,不要以(yǐ)一個帽子、一個標簽的去討論一部(yī bù)劇。真討論,就從人物性格、劇情設計(shè jì)、具體哪里不合理、哪里不好慢慢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