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最為驚悚的一幕,便是張小斐扮演(bàn yǎn)的自媒體人葉攀,在講臺上(shàng)面對無數舉著手機怒斥她的觀眾(guān zhòng),他們發(fā)亮的屏幕,一致的動作,和(hé)葉攀被攻擊后眼角流出的血??淚(xuè lèi)。

一瞬間,講臺仿佛并不是講臺,聽眾也(yě)盡可不是聽眾,只是一群沒有辨識力(lì),沒有自己思考的人們,高嚷著沖著(chōng zhe)火刑架上的“女巫”吐著唾沫,既然(jì rán)網絡斷案已“真相大白”,那么動動手指為(wèi)這場盛大的毀滅添一點柴火,似乎(sì hū)也并不是什么罪大惡極之事。
原來(yuán lái)所謂的《惡意》,并不是某種仇恨滋生(zī shēng)的惡,它本就可以是不明就(jiù)里的,甚至不自知的加害。

惡女(è nǚ),惡母,惡人
墜樓事件總要找個罪人,李悅(lǐ yuè)很快就被翻弄出來她并不(bù)完美的過往,喝酒紋身泡吧,在外人(wài rén)眼里的知三當三,道德上不甚(shèn)完美仿佛便立刻成為了“惡女”的(de)沃土。

這幾乎是最為直觀的道德(dào dé)審判,滑坡謬誤之下,將一連串因果關系的(de)可能性定罪為必然性,反正人死燈滅,任人(rèn rén)都可以為她的墳上添(tiān)一捧新土。
而當李悅這個“完美加害者”的(de)形象逐漸崩塌時,人們的目光又(yòu)轉向了靜靜的母親,是啊,一個平日(píng rì)放肆逍遙的女性作惡或許太武斷(wǔ duàn)了,看著溫厚老實的媽媽??,謀害自己(zì jǐ)的親生女兒??,這樣反差之下的奇情,或許(huò xǔ)才是眾人想要看到的反轉。

于是(yú shì)又是一場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審判,靠著(kào zhe)一段視頻,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證據和眾人(zhòng rén)如同柯南般的“合理”想象與推論,一個(yí gè)新懷孩子??,放棄女兒??的惡毒母親形象(xíng xiàng)便躍然網絡之上。
但當真相揭曉(jiē xiǎo),無論是靜靜,李悅還是尤茜,都在這場(zhè chǎng)墜樓案件中被證清白,而輿論(yú lùn)之火業(yè)已燃起,必定要饑渴地尋找(xún zhǎo)一個最終燃燒的人,那么就選擇(xuǎn zé)葉攀吧,這樣一個也曾帶著(zhe)污點的自媒體,這樣一個在不(bù)完美的事件調查者,這樣一個輿論的(de)喉舌與推波助瀾者,總該是個惡人吧(ba)。

三位網民口中“惡女”的身份轉換,貫穿(guàn chuān)了《惡意》全片,也正切入了影片(yǐng piàn)對于社會輿論的拷問:真相,對如今的(de)我們而言是否真的重要?
女巫狩獵
或許(huò xǔ),網民們需要的從來不是事情的(de)真相,而是“女巫”本身,一個可以被集體(jí tǐ)憎恨與唾棄的容器。

它本質上(shàng)是一種維系群體心理的古老儀式(yí shì)。每一次對“惡女”的指認與討伐(tǎo fá),都如原始部落的祭典般滿足著(zhe)集體歸屬感和道德優(yōu)越感的需求,所謂(suǒ wèi)黨同伐異,所謂群起攻之。
有污點不再完美的(de)明星,那自然就要其塌房到爹媽不認(bù rèn),眾叛親離。
公眾事件中的嫌疑人與受害者(shòu hài zhě),只要有心自然也可以開盒揭底,一個(yí gè)人說過的每句話做過的每件事(měi jiàn shì)都可以被放在顯微鏡下反復觀摩(guān mó),一字一句解讀咀嚼,斷章取義地歪曲變形,最終(zuì zhōng)成為將其釘在賽博火刑架上(jià shàng)的罪證之一。
這或許就是本片試圖(shì tú)展現(xiàn)的當下網絡輿論最大的矛盾(máo dùn):一方面民眾需要一個真相,另一方面真相往往(wǎng wǎng)又是不清晰、不完整,甚至姍姍來遲(shān shān lái chí)的,于是在信息繭房與某些不良(bù liáng)媒體的推波助瀾,在ai生成的虛偽信息(xìn xī)的誤導下,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被(bèi)修飾過的“真相”,而在這樣或許(huò xǔ)并不真實的真相引導下,有些(yǒu xiē)平日無從發(fā)泄的憤怒終于有了(le)一個合理的宣泄口,也促成了(le)網絡世界??一次又一次的“審判”。

狼??(láng)嫌狗??棄的自媒體人
如果僅僅(jǐn jǐn)到這一步,《惡意》或許仍無法走出(zǒu chū)尋常網絡暴力題材影片的窠臼,而葉(ér yè)攀暗中授意之下讓晨晨曝光自己(zì jǐ),引火上身的選擇,倒是為這場來(lái)也快,去也疾的風暴,增添(zēng tiān)了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片中很(hěn)有意思的就是葉攀被稱作是“狼??嫌(xián)狗??棄”的自媒體人,一方面想要堅守(jiān shǒu)底線,不和那些只會反芻二手信息(xìn xī),拿來反復炒作的主播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哪怕(nǎ pà)自己有志于作為一個時刻沖上前線調查(diào chá)的記者,終究身在局中不見泰山,因自己(zì jǐ)一葉障目的片面性而往往做出不甚(shèn)準確的報道,仍然被人嫌棄。
現(xiàn)實(xiàn shí)中,哪怕葉攀這樣的自媒體人(rén)也足夠稱得上模范記者了,平日打開(dǎ kāi)微博小紅書??抖音,知乎7D影院貼吧,看到的(de)哪里不都是被人轉了(le)千百遍的“新”聞,哪怕自稱原創(chuàng)視頻(shì pín)原創(chuàng)文字,又免不得是洗稿而來(lái),或是ai生成的污染數據。
你說葉攀(yè pān)她無辜吧,這場聲勢浩大的討伐確實(què shí)有她推波助瀾的一臂之力,淫浸自媒體(méi tǐ)那么多年,總該不會對自己所(suǒ)寫毫無自知之明或是缺少敏感度,她總歸(zǒng guī)是覺得這題材能爆火,才用(yòng)自以為“正義”的視角去寫文,去(qù)做訪談的。
但你說葉攀有罪(yǒu zuì)吧,她也終究只是一個媒體輿論(yú lùn)推出來的背鍋俠,最后的選擇(xuǎn zé)也是她主動做出的,她會(huì)反思、會猶豫、會想要求證,但永遠(yǒng yuǎn)跟不上“真相”的速度,只能主動跳入暴風(bào fēng)眼,以一種極快的滑落速度,將(jiāng)那些目光從尤茜身上轉到自己(zì jǐ)身上。
墜樓事件前前后后這場巨大的雪崩(xuě bēng),每片雪花都聲稱自己被裹挾的(de)無辜,但壓在那些被網暴者的身上(shēn shàng)時,又是實打實的重量。

電影??短短(duǎn duǎn)100分鐘,看后即過。
熱點不過掛上(shàng)幾天,馬上又有新的熱點奪人(duó rén)眼球。
人們都說網絡沒有記憶,或許(huò xǔ)是這樣,但有時候也總能見人們(rén men)把犄角旮旯的東西翻騰出來。
或許(huò xǔ)不是沒有記憶,只是走得太快,根本沒(méi)時間停下來反思。
我們都不帶惡意地(dì),看到一個新聞,看到一個推論,就義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我們自以為(yǐ wéi)仗義執(zhí)言,自以為手執(zhí)炬火,照亮黑暗。
殊不知(shū bù zhī),那手機屏上的點點熒光,哪里可以(kě yǐ)照亮夜空,倒是為這場賽博審判(shěn pàn)添了把新柴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