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fā)公號: 分派電影?? ,每日推薦告別(gào bié)劇荒!
2024年三大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
戛納金棕櫚獎:《阿諾拉(lā)》
威尼斯金獅獎:《隔壁房間》
柏林金熊??獎:《達荷美》
如果說(rú guǒ shuō)《阿諾拉》是對身份、階級和個人(gè rén)自由的探索,那么今天要聊到的(de)這部影片則是講生與死。
《隔壁房間(fáng jiān)》 威尼斯影展首映,便獲得了全場長達(zhǎng dá)17分鐘的起立鼓掌致意,創(chuàng)下當屆影展(yǐng zhǎn)最長的鼓掌時間紀錄。
“一位女性決定(jué dìng)去死” 的故事,為何會如此大獲(dà huò)好評?
《隔壁房間》
The Room Next Door

本片是導演 佩德羅·阿莫(ā mò)多瓦 的英語長片首作,改編自美國作家西格(xī gé)麗德·努涅斯小說 《鄰人之愛??》。
兩位世界??級影后(yǐng hòu) 朱麗安·摩爾 (《漢尼拔》《時時刻刻》)、 蒂爾達·斯文頓(dùn) (《奇異博士》《本杰明·巴頓奇事》)共同擔任女主(nǚ zhǔ)。
01
至交好友
英格麗 (朱麗安·摩爾 飾)是一名(yī míng)小說家,在新書??簽售會上有讀者曾(céng)問她:“聽說你寫這本書??是(shì)為了更好地了解生與死?”
英格麗回答: “是(shì),我覺得死亡很不自然,我無法(wú fǎ)接受有生必有死。”

(《隔壁房間》截影)
影片(yǐng piàn)第一幕就點明了,英格麗不理解、不(bù)明白,不接受人會死掉。
但在(zài)她與 瑪莎 (蒂爾達·斯文頓 飾(shì))見面后,她有了關于“生與死”的(de)答案。

(《隔壁房間》截影)
瑪莎和英格麗年輕(nián qīng)時是 好朋友, 曾在同一家(yī jiā)雜志社工作。
后來,英格麗成為了一名小說家(xiǎo shuō jiā),而瑪莎成為了一名 戰(zhàn)地記者。
多年未(wèi)聯(lián)系過的她們,如今再重逢卻(què)要英格麗 面對且接受好友的死亡(sǐ wáng)。

(《隔壁房間》截影)
英格麗得知瑪莎 因癌癥(ái zhèng)住院。
看望好友瑪莎那天,瑪莎坦言 自己(zì jǐ)從未準備好瀟灑離去, 可現(xiàn)實就是(jiù shì)如此殘酷。
“我認命了。” 瑪莎說這句(zhè jù)話的時候看起來是外表平淡無奇、心情(xīn qíng)也很平靜的樣子。
但當病情惡化(bìng qíng è huà)時,瑪莎終于繃不住了。
與其毫無意義(háo wú yì yì)地等待死亡,不如自己主動去死(sǐ)。

(《隔壁房間》截影)
瑪莎找了三個好友(hǎo yǒu),希望她們能夠 見證自己的死亡。
或者說(huò zhě shuō),她害怕自己孤獨的死亡,希望有人(yǒu rén)陪伴自己。
但好友均表示,不僅是因為(shì yīn wèi) “去死亡” (指安樂死)是不被當?shù)?dāng dì)法律允許的,她們能理解瑪莎這樣(zhè yàng)做的原因,但不能幫她結束(jié shù)生命。
對瑪莎來說,活著很痛苦,死(sǐ)也不能由她自己決定了嗎(ma)?
瑪莎“無理”的請求被眾人拒絕了(le)。
唯有 英格麗, 這位多年未見的至交好友, 她(tā)表示需要考慮一下。
02
安樂死藥??丸
瑪莎為什么要(yào)“赴死”呢?
因為, 再活下去,她就失去(shī qù)了尊嚴。
因為, 治療已經沒有意義, 結束(jié shù)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種勇氣。
癌癥(ái zhèng)晚期的瑪莎從盲目抱有希望(xī wàng),再到被通知無法做手術,化療又(yòu)無效??粗约罕徊⊥凑勰ィ烁篂a(fù xiè)、嘔吐、疲勞外,瑪莎的記憶力也在(zài)衰退,無法再正常思考。
年輕時的(de)樂趣也因病痛的折磨逐漸消失(xiāo shī)了。
簡單來說,瑪莎的生活質量越來越(yuè lái yuè)差。


(《隔壁房間》截影)
瑪莎想要自 殺(shā),那為什么不選擇讓她的女兒??(nǚ ér) 米歇爾 (蒂爾達·斯文頓 飾)去見證(jiàn zhèng)她的死亡呢?
這得從瑪莎女兒??(nǚ ér)對她的恨意說起。
瑪莎尊重愛??人(ài rén)的選擇,讓米歇爾父親在戰(zhàn)爭時期(shí qī)上了戰(zhàn)場,導致女兒??從小就 缺少(quē shǎo)父愛??的陪伴, 因此她們母女二人的(de)矛盾到現(xiàn)在也沒解開。
瑪莎也(yě)曾跟女兒??表示過她想要放棄(fàng qì)治療,女兒??只答: “這是你自己的(de)選擇?!?

(《隔壁房間》截影)
而瑪莎和英格麗(yīng gé lì)。
她們之間不算熟悉,卻又顯得親密(qīn mì);雖然彼此了解有限,卻能懂得彼此(bǐ cǐ)。
所以,比起緊張的母女關系,和好友(hǎo yǒu)英格麗的相處倒是更自在(zài)。
最終,英格麗答應了見證瑪莎死亡的(de)請求。

(《隔壁房間》截影)
“我弄到了(le)安樂死藥??丸?!?
死亡的房子是瑪莎親自(qīn zì)選擇的,她害怕在家里死亡,也(yě)不愿在充滿歡樂記憶的地方去(qù)死,最終她選擇在一棟林中別墅(bié shù) 度過最后的時間。
瑪莎希望英格麗能夠(néng gòu) 在隔壁房間住下, 只要自己的(de)房門關上就代表她吃下了(le)藥??丸。
但,英格麗選擇了她樓下的(de)房間。

(《隔壁房間》截影)
孤獨、疏離、寂靜又(yòu)柔和。
這棟別墅的裝修風格有著很(hěn)明顯的 愛??德華·霍普 畫作風格。
同時,瑪莎(mǎ shā)覺得這里很不錯,可以沐浴在陽光(yáng guāng)下,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時光。
但(dàn)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出現(xiàn)了,瑪莎(mǎ shā)帶來了許多生活物品,唯獨沒有找到(zhǎo dào)那顆“安樂死藥??丸”。

(《隔壁房間》截影)
瑪莎寫作(xiě zuò)、發(fā)呆,英格麗健身,她們每一天都重復(chóng fù)著同樣的事情。
就在英格麗緊繃(jǐn bēng)的情緒放松下來時,她竟見到(jiàn dào)了好友瑪莎的 房門緊閉。
英格麗強裝(qiáng zhuāng)鎮(zhèn)定卻又忍不住無聲啜泣,她意識(yì shí)到自己并不敢推開房門去見證(jiàn zhèng)瑪莎的死亡。


(《隔壁房間》截影)
誰曾(céng)想,瑪莎又從她的房間走(zǒu)了出來。
瑪莎還沒死嗎?
03
死亡(sǐ wáng)的“色彩”
即使瑪莎對患癌這件事(shì)再坦然、從容,也不能抵消她對(duì)死亡的恐懼。
因為, 懼怕死亡是人類(rén lèi)的本能。
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學會面對(miàn duì)死亡,也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rén shēng)課題。
影片另一方面則展現(xiàn)的是“矛盾(máo dùn)”, 自己既不能活下去,又不能決定自己(zì jǐ)的死。
瑪莎每天都在喜悅和(hé)憂郁之間搖擺。
失去希望后,她也(yě)只是想讓自己 有尊嚴地死去(sǐ qù), 這竟成了不被理解,甚至需要(xū yào)她編織前因后果來圓謊的犯罪之(zhī)事。
瑪莎死了,但是她犯法了(le)。

(《隔壁房間》截影)
那天,天氣很好,英格麗(yīng gé lì)外出散步。
瑪莎則為自己畫上紅唇(hóng chún),穿著色彩艷麗的明黃色西裝,在泳池(yǒng chí)邊的躺椅上靜靜睡??去。
一個人(rén)求生難,求死更難。
警方著手調查(diào chá)并詢問英格麗,她是否對瑪莎的(de)安樂死計劃知情?
如果知情,那么她也(yě)犯罪了。

(《隔壁房間》截影)
不可否認,本片主題(zhǔ tí)是 對安樂死的思考, 題材敏感嚴肅(yán sù)卻不壓抑。
與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duō wǎ)以往頗具爭議性的作品相比較,他(tā)不再著重表現(xiàn)欲望、暴力、宗教等議題(yì tí),該片反倒是有些 溫柔、平靜,讓人(rén)觀感舒適。
同時,阿莫多瓦又延續(xù)了(le)自己 鮮艷色彩的視覺審美, 給人(rén)一種多巴胺電影??的美感。
影片中顏色(yán sè)沖擊力很強、對比強烈,用濃烈且大膽(dà dǎn)的紅黃藍綠的色塊拼接出色彩繽紛(sè cǎi bīn fēn)的世界??, 淡化了死亡的陰霾。
它(tā)就像是在表達 “死亡沒有被蒙上(méng shàng)黑白的陰影”。

(《隔壁房間》截影)
參與并(bìng)見證了好友瑪莎與死亡抗爭的(de)全過程,英格麗也不再是先前那個無法(wú fǎ)接受死亡的自己。
她清楚地知道(zhī dào)會失去瑪莎,但她也領悟到即使(jí shǐ) 在悲劇中依然可以盡情生活。 雖然(suī rán)很痛苦,但她能承受,她努力??(nǔ lì)活在擁有瑪莎的喜悅中,同時,心里(xīn lǐ)充滿了感激。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 以兩個(liǎng gè)女人??的對話為核心,重點描繪了(le)病人的內心世界??, 通過女性的視角,探討(tàn tǎo)了戰(zhàn)爭、生命、愛??情、友情 、親情等主題(zhǔ tí),從而引發(fā)觀眾思考與共鳴。

(《隔壁房間(fáng jiān)》截影)
那么,選擇“主動死亡”,優(yōu)雅地離世(lí shì),在臨終前也能保持平靜和尊嚴(zūn yán),究竟是消極、自私還是體面、勇敢?
影片(yǐng piàn)沒有給出一個 明確的答案, 贊同與(yǔ)否定,或許無法通過電影??的形式來(lái)表達出來。
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de)答案。

圖源于網絡/ 圖片
臘月初八 / 作者(zuò zh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