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明星,技能樹??(shù)被點滿。
“嬛嬛,你還有多少(duō shǎo)驚喜是朕不知道的?”孫儷早年(zǎo nián)的唱跳視頻最近又在網(wǎng)上(wǎng shàng)傳開了。視頻里,還沒成為“娘娘(niáng niáng)”的她扎著高馬尾,在舞臺(wǔ tái)上又唱又跳,動作利落、不帶(bù dài)喘氣,極具節(jié)奏感。
這和《甄嬛傳(chuán)》里搖著素色扇子、說話輕聲細語的(de)甄嬛,幾乎像兩個不同的人(rén)。


在那個全憑真本事站穩(wěn)腳跟的年代(nián dài),藝人若只懂一門技藝,很難在(zài)行業(yè)里走得遠。從 TVB 的藝員(yì yuán)到四大天王,無論內(nèi)地還是香港,能(néng)橫跨多領域的藝人隨處可見,他們身上(shēn shàng)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全面技能,如今回想起來(huí xiǎng qǐ lái),仍讓人忍不住嘆服。
孫儷的藝術(yì shù)天賦,早在當演員前就露(lù)了頭。
她 5 歲開始學舞蹈,11 歲(suì)便隨上海東方小伙伴藝術團出訪英、美(měi)、日等國,后來在部隊文工團的日子,更(gèng)把她的舞臺功底磨得扎扎實實,連站(lián zhàn)姿都比旁人多了幾分挺拔(tǐng bá)。
很少有人知道,孫儷還是位會唱歌的(de)演員。《幸福像花兒一樣》的片尾曲《愛??如(ài rú)空氣》,當年伴著電視??劇的熱播傳遍街巷(jiē xiàng),她的聲音里帶著溫柔的(de)力量;她還出過個人專輯《小小的夢想》,封面里(fēng miàn lǐ)抱著吉他的模樣,又藏著(zhe)另一番靈氣。更特別的是,2006 年她(tā)在 Rain 的中文 MV《手記》里演了位失明(shī míng)女孩??,僅憑眼神與手勢便傳遞出(chū)角色的細膩情緒,她的表現(xiàn)力,在(zài)當時就很亮眼。


若說“全能”的(de)樣子,八九十年代的 TVB 藝人最有代表性。
那時(nà shí)的慈善晚會上,藝人們表演特技(tè jì)是常有的事。劉德華曾大膽嘗試(cháng shì)胸口碎大石,1991 年華東水災賑災義演(yì yǎn)時,他還特意再演一次,臺下觀眾(guān zhòng)的驚呼聲混著鼓點傳來,連(lián)鏡頭都能捕捉到他繃緊的肩線(jiān xiàn);梁朝偉能用牙齒拉動貨車,車里坐人(zuò rén)、車頂還站著人,他咬著(zhe)繩索時下頜線繃得緊緊的(de),看得人都替他攥著心;譚詠麟(tán yǒng lín)更拼,胳膊上系著粗繩,要和(hé)兩輛發(fā)動的摩托車較拉力,繩子勒進(lēi jìn)皮膚,他卻未皺一下眉。



這些(zhè xiē)表演從不是花架子,每一下都要(yào)真功夫撐著。周潤發(fā)為博邵逸夫先生一笑(yī xiào),曾當場表演挑水桶踩燈泡,木桶(mù tǒng)晃悠悠的,燈泡在腳下亮著,光是(guāng shì)看著都覺得驚險;張曼玉為感謝 TVB 栽培(zāi péi),練了好幾個月空中飛人,騰空翻轉(zhuǎn)、倒掛金鉤(dào guà jīn gōu)這些動作,她練得手上磨出(chū)繭子,上臺時卻笑得格外燦爛(càn làn)。
那時的藝人,既要演得好、唱得穩(wěn)(wěn),還得扛住舞臺上的各種(gè zhǒng)考驗,正是這樣全方位的打磨,讓他們(tā men)不管接到什么工作,都能從容應對。
在(zài)華語樂壇,張學友的“歌神”名號無人不曉,可(kě)他的演技,實則被這份歌唱成就(chéng jiù)掩蓋了許多。
1988 年,他在王家衛(wèi)導演(dǎo yǎn)的《旺角卡門》里演了個叫“烏蠅(wū yíng)”的小混混,走路晃肩、說話帶股沖勁(chòng jìn),遇事后卻會露出怯懦模樣,將(jiāng)角色的鮮活勁兒詮釋得淋漓盡致,也(yě)憑這個角色,拿了第 8 屆香港電影??(xiāng gǎng diàn yǐng)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張學友的戲路寬得很(hěn),既能扮得帥氣迷人,也能演得(yǎn dé)痞氣十足;既能撐得起兇狠的(de)反派,也能駕馭正直的好人,連(lián)文藝片里復雜的角色,他都能(néng)拿捏到位。
他在《笑傲江湖》里演的東廠(dōng chǎng)走狗??歐陽全,眼神里藏著陰險(yīn xiǎn),說話時帶著算計,憑這個角色拿(ná)了第 27 屆臺灣電影??金 . 馬獎最佳(zuì jiā)男配角;在《男人??四十》里,他演了位(wèi)中年教師,望著學生?????時眼底的(de)溫柔、面對生活時的無奈,都像(xiàng)從生活里走出來的一般??上?kě xī)的是,在金像獎、金 . 馬獎的最佳(zuì jiā)男主角評選里,他始終沒拿到過獎,這(zhè)也成了不少影迷心里的遺憾(yí hàn)。
如今 63 歲的張學友,在《海關戰(zhàn)線》里(lǐ)的表現(xiàn)還是讓人眼前一亮。他演的(de)海關官員張允南有高功能抑郁癥,為(wèi)尋得角色“瀕臨崩潰”的狀態(tài),他把(bǎ)自己關在房間里好幾個小時,反復(fǎn fù)琢磨情緒。鏡頭里的他,眼眶慢慢(màn màn)泛紅,說話時聲音似裹著一層沙(shā),連指尖攥緊文件的力度都(dōu)隨著情緒加重,就算是需要親自完成(wán chéng)的高難度動作,他也沒找過(guò)替身。

難怪有影迷說:“張學友的演技(yǎn jì)被他的歌唱才華遮住了,如果(rú guǒ)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演戲上(shàng),說不定早就成了大家公認的影帝(yǐng dì)。”
當然,可能學友哥還是更喜歡唱歌(chàng gē)。
鄭中基的職業(yè)生涯,活脫脫是藝人跨界的(de)教科書??。他是 EMI 唱片總裁鄭東漢的(de)兒子??,卻未靠父輩資源偷懶,反而(fǎn ér)在音樂、電影??、主持三個領域,都闖出(chuǎng chū)了自己的天地。
1996 年,鄭中基和張學友(zhāng xué yǒu)合唱了一首《左右為難》,憑這首歌一戰(zhàn)(yī zhàn)成名。他的聲線和張學友很像(xiàng),不少歌迷都叫他“歌神接班人”。2005 年(nián),他唱了首《無賴》,歌詞里的(de)真實情緒戳中許多人,成了(le)當年的熱門??歌,拿獎拿得手軟(shǒu ruǎn)。


讓人沒想到的是,靠唱歌起家(qǐ jiā)的他,在喜劇里的天賦更讓人(gèng ràng rén)驚喜。2003 年,他的喜劇細胞被發(fā)掘(fā jué),在《龍咁威 2003》里試了回男扮女裝(nán bàn nǚ zhuāng),身著花裙、頭戴假長發(fā),一出場就逗笑(dòu xiào)了滿場觀眾,那份自然的喜感(xǐ gǎn),一點都不刻意。之后他在電影??(diàn yǐng)里的表現(xiàn)越來越亮眼:憑《行運超人(chāo rén)》《老港正傳》兩度提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nán pèi jué);2012 年,他靠《低俗喜劇》里的角色(jué sè)先拿了金 . 馬獎最佳男配角,第二年(dì èr nián)又把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抱回了家(jiā)。

除了唱歌和演戲,鄭中基的主持本事(běn shì)也不賴。他和梁漢文、方力申一起主持(zhǔ chí)無線電視??的《美女廚房》,當年這檔節(jié)目的(de)收視率一路攀升。他主持時總愛??湊(còu)到嘉賓身邊,看見選手把糖錯(cuò)當鹽撒進鍋里,他拿起勺子嘗(cháng)了嘗,皺著眉笑道:“呢位朋友(péng yǒu),你呢道菜係想令我哋(diè)甜到唔使食飯喇?”這份機靈(jī líng)的臨場反應和恰到好處的幽默,把(bǎ)節(jié)目氣氛烘得熱熱鬧鬧,還帶起了(le)一波美食節(jié)目的熱潮。
現(xiàn)在的娛樂圈,藝人(yì rén)跨界早就不是新鮮事,但老一輩藝人和(hé)新生代藝人合作,總能產(chǎn)生別樣的化學反應(huà xué fǎn yìng)。
這種合作不是簡單的“湊在一起”,而是真真正正(zhēn zhēn zhèng zhèng)的文化交融,藏著令人驚喜的(de)巧思。功夫巨星李連杰和不齊女團的(de)合作,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一(yī)開始,眾人都覺得傳統(tǒng)武術與女團舞蹈(wǔ dǎo)難以相融,一個慢、一個快,風格差得(chà dé)太遠??傻如R頭拍出來才發(fā)現(xiàn)(fā xiàn),李連杰把太極的柔和放進了舞蹈(wǔ dǎo)設計里,女團成員用街舞的快節(jié)奏(kuài jié zòu)演繹“太極云手”,太極的慢與街舞(jiē wǔ)的快揉合在一起,女團成員抬手時帶(shí dài)著云手的柔,落腳時又含(hán)街舞的勁,剛?cè)嵯酀漠嬅孢B臺下(tái xià)觀眾都忍不住跟著比劃。

這種合作的(de)意義,不只是好看。李連杰借著和女團(nǚ tuán)合作的機會,向年輕觀眾聊起太極(tài jí):“太極講的‘以柔克剛’,不是回避問題,而是(ér shì)用智慧理順壓力,跟大家說的(de)‘躺平’不一樣,是沉下心來解決問題?!边@番話(zhè fān huà)沒講大道理,卻讓 Z 世代年輕人聽懂(tīng dǒng)了太極里的智慧。
不齊女團的(de)成員也從李連杰那兒學了不少,她們(tā men)說:“李老師?????教我們用武術的呼吸(hū xī)法調(diào)整狀態(tài),從前跳完一支舞(wǔ)總覺疲憊,現(xiàn)在就算練得久,也沒那么(nà me)容易喘了?!边@種互相理解、互相學習的樣子(yàng zi),才是傳統(tǒng)與潮流該有的(de)相處方式。
當下內(nèi)娛,分工越來越細,唱歌(chàng gē)、演戲、主持的各司其職,可觀眾卻越來越(yuè lái yuè)懷念當年的全能藝人。
其實大家懷念(huái niàn)的,并非藝人“什么都懂一點”,而是(ér shì)希望看到他們在做好本職的同時(tóng shí),還能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真本事(zhēn běn shì)——那種藏在細節(jié)里的扎實,比(bǐ)空泛的“全能”更動人。
當年的 TVB 藝人(yì rén)能這么全能,和那時的培養(yǎng)方式(fāng shì)分不開。很多藝人都是從基層做起,進(jìn)了藝員訓練班后,樣樣都要學:既要(jì yào)練影視劇中的哭戲、笑戲,也(yě)要學舞臺上的歌唱、走位,連特技表演(tè jì biǎo yǎn)都得接觸。在片場摸爬滾打久了(le),遇到不同的工作需求,自然能應對(yìng duì)得來。
就像鄭中基,當年在音樂領域(lǐng yù)遇到瓶頸時,憑喜劇表演與主持(zhǔ chí)重新贏得觀眾喜愛??,等再回到樂壇(yuè tán),反而有了新的突破——多樣的(de)才華,其實是給藝人的職業(yè)生涯多留(duō liú)了條路,也讓他們能走得(dé)更久。

不過要明白,“全能”從不是(bú shì)“什么都懂點,什么都不精”。真正(zhēn zhèng)厲害的全能藝人,都是先在(zài)一個領域扎穩(wěn)根基,再逐步向其他(qí tā)領域拓展。
孫儷首先是個好演員(yǎn yuán),唱歌和舞蹈是她的加分項(fēn xiàng);李連杰先成了功夫巨星,再跨界嘗試(cháng shì)舞蹈,才更有自己的風格。這種(zhè zhǒng)“先精后廣”的路子,才讓他們的(de)藝術生命力能延續(xù)這么多年。
張學友在(zài)《海關戰(zhàn)線》里親自完成高難度動作,不用(bù yòng)替身時眼底的認真;劉德華 64 歲了(le),在線上演唱會里,氣息平穩(wěn)身影靈活(líng huó),這些瞬間里藏著的,是那(nà)一代藝人對職業(yè)的敬畏。


那個沒有(méi yǒu)替身、沒有修音、沒有流量泡沫的年代(nián dài),藝人們憑著心口一個“勇”字,一份(yī fèn)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倔強,在舞臺上、鏡頭前(qián)留下了很多精彩。
那種在錄音棚里(lǐ)反復磨一句歌詞、在片場里咬牙(yǎo yá)練一個特技的態(tài)度,就像老(lǎo)匠人打磨玉器,每一道紋路都藏(cáng)著功夫,這樣的“全面”,才真的讓(ràng)人懷念,也真的無法復制。









